安化县清塘铺镇:“三个聚焦”做优人才服务生态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3-04 08:35

安化县清塘铺镇曾是益阳的“煤海”,煤矿关停后,经济一度下滑严重。近年来,清塘铺镇坚持用好用活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聚焦多层次人才支撑、多维度阵地共建、多领域资源赋能,厚植人才沃土,推动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发挥人才效能,走出了从“黑色经济”蝶变为“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全镇跨越式发展。

聚焦多层次人才支撑。实施专家人才领航、职业人才支撑、新型人才培育行动,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链接专家人才。将人才服务站与专家工作站深度融合,与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建立定点帮扶机制,下沉培育本土人才24名,协助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9家。中药材龙头企业曾氏药业与谢红旗教授签订合作协议,优化产业体系,拉动产值1000余万元。对点帮扶龙坳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红薯品种,破解出粉率不高难题,助力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深挖职业人才。分层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动态更新627名本土人才信息,增厚“人才账本”。充分结合本土深厚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以清塘木偶戏、梅山马灯等5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久泽坪村红色清塘党史陈列馆“毛泽东与安化”精品党课等为切入点,抓实非遗传承人、讲解员等30名相关职业人才的培育联络服务与文化传承弘扬,举办非遗传承课程2期、非遗演出4场,红色讲解员刘子红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焕新传统文化活力,擦亮红色清塘名片。培育新型人才。有针对性地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人才发展体系,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11期,参训人员达1200余人,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力。苏溪村创建“美苏溪”品牌,18名电商人才利用直播平台推荐家乡好物,在线人数最高时达1万人以上,赤松茸、稻鱼米等乡土特产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聚焦多维度阵地共建。搭建人才交流实践平台,实施筑巢引凤政策,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建优综合阵地。创新打造集形象展示、产品推荐、接待交流、文化宣传于一体的“乡村振兴馆”,纳入人才服务站统一管理。陈列清塘乡土特产近20种,构建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主阵地”,助力销售10余万元。配设乡友座谈室,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借助春节、中秋等返乡时机,召开乡友会4场。以乡村振兴馆为中心,辐射4大片区,围绕重点产业布局,设置4处人才联络点,引导各类人才共商共建。拓展外联阵地。充分利用东莞、长沙等3个流动党支部联络点,畅通在外人才乡友交流渠道,开展党日活动13场,组织座谈会9次,实现人才政策信息双向互动,累计联络乡友300余人。提供人才就业信息3000余条,带动就业200余人,助力茶叶、中药材、八月瓜等农特产品销售近30万元。回引乡友廖红创办全市首家非遗工艺琉璃厂,结合清塘特色,研制琉璃制品,主动支持纳入黑茶文化节推介宣传,解决就业岗位20余个。丰富实践阵地。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人才创新基地,依托芙蓉山、廖家坪、鱼水等片区特色生态资源,以茶产业、中药材为主体,融合高山水果、稻花鱼、稻鱼米等特色产业,打造碧天界产业基地、太平黄桃实践基地、曾氏药业中药材示范基地等6处实践平台,定期导引专家人才,采取“理论讲解+现场示范”的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吸引单位团建200余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实现总产值5000余万元。

聚焦多领域资源赋能。构建“1+N”聚力体系,锚定人才服务,凝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体繁荣等方面资源力量,以人才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力。以茶叶、中药材产业为核心,主动对接茶业协会、中药材产业协会,借助协会力量为企业人才、农企农户提供支持服务,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区)发展茶产业,种植黄精、玉竹等道地中药材。重点关注产业扶贫项目运营,对接行业部门资源,为全镇4家扶贫车间提供技术支持、法律援助,稳定就业200人以上。绽放家乡魅力。全面落实镇村党员干部“双重”联系人才制度,主动对接在外优秀乡友人才,广大乡友主动联系,积极支助,为家乡建设捐资捐物500余万元,资助贫困儿童与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2000余人。以“博士村”“硕士村”授牌为契机,更新入库博士89名、硕士325名,提升乡友关注度,浓厚“乡愁”情节。举办2024年教育促进交流会,募集教育基金118余万元。激发社团活力。引导社会团体、专业人才发挥专长,持续开展各类活动,文化振兴氛围更浓。清塘篮协持续两年开展“文化振兴,体育先行”村“BA”篮球赛,观众达10万余人次,社会关注度与好评攀升。老科协利用资源技术优势,打造2处产业基地。广场舞大赛、合唱比赛层见叠出,志愿者协会全程为各类活动赛事保驾护航,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送法下乡、义务支教等活动20余场。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