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祁东县坚持党管人才,拓宽视野引才,积极培养育才,深化改革用才,优化生态留才,为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强县贡献智慧力量。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人才工作“核心堡垒”。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强化顶层设计。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工作”,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定期召开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完善工作规则,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制度效能。深入推进“十四五”人才雁阵行动计划,拟定《祁东县人才招引激励和服务办法(试行)》等“1+N”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引进提供制度保障、编制保障、配套保障。三是强化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优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大招贤力度,激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一是多渠引水,拓宽人才引进“主动脉”。大力推进“万雁入祁”计划,加大关键领域人才招录。2024年,招聘公务员84人、事业编40人、高中教师22人,以及其他领域人才56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0余场次,提供岗位9000余个,3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二是柔性引智,汇聚人才资源“新动能”。采取多种方式柔性引才,助力10家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22名博士、市级医院专家23人,建立专家“周末工作室”、博士“周末工作站”4家。帮助园区企业与多家高校院所签订了产学研科技合作协议35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靶向育才,厚植人才成长“营养土”。聚焦市委“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助力7家企事业单位10名博士及3个产业人才团队完成需求报送,引进紧缺型人才16名。提升技能人才层次,完成技能人才晋升293人。“根雕大师”肖韶山成功申报衡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四是激励赋能,点燃人才奋进“助推器”。推进优秀专家人才评选,唐红敏等3人评选为衡阳市第二届“优秀人才”。肖智雄被评为衡阳市首届“衡州工匠”。推进“蒲公英教师”培育模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办80期培训,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9人,基层农技人员5000余人次。湖南渔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昆山荣获2023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
科学精准用才,搭建人才发展“广阔舞台”。一是科学评价,激活人才创新“动力源”。开展衡阳市2024年高层次人才申报认定,为新认定的36名衡阳市高层次人才集中发放雁城英才卡,落实相关配套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完成392人等级晋升,831人职称评审。二是平台赋能,构筑人才创业“梦工场”。建成47个国、省、市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4个科普基地,助力顺隆能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领湃新能源等5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引进23家生产性服务机构,打造18家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力方轧辊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专家工作站”。三是协同合作,打造人才发展“新引擎”。组织12家高校院所近30个专家团队支持企业核心技术攻关。成功举办湖南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潇湘行(祁东)”活动,发挥科技副县长牵头作用,选派56名科技人才专家教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2023年度科技专家服务团被省科学技术厅评为优秀。
持续优化生态,打造人才集聚“温馨港湾”。一是服务提质,构建人才满意“服务链”。出台《祁东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实施办法(试行)》,春节期间,县委领导走访慰问7名优秀专家人才。建成祁东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成功引进高技术研发项目2个,拨付扶持资金30万元。二是待遇保障,编织人才安心“保障网”。县财政整合人才专项资金170余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服务保障等,对优秀干部人才发放关怀激励资金28.1万元。组织3名衡阳市首届优秀专家人才进行健康体检。通过招募祁东返乡大学生、开展“青雁”成长夏令营等活动30余场(期)次,服务青年人才近1000人,为推进祁东高质量发展储备青年人才。三是宣传增效,塑造人才品牌“金名片”。创新人才宣传方式和载体,讲好人才故事,传播人才价值。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网络等平台拓展宣传阵地,17篇人才新闻稿件被中国网、红星网等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