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之要,深耕人才沃土,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靶向施策,多措并举引才
精准化,按需招才。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主体需求,紧扣杨梅、茯苓、楠竹等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紧盯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针对性制定引才计划,采取定岗选才、入校招才等形式,精准引进与县域发展相契合的专业性人才。积极开展招才引才高校行活动,先后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人才招引,推介优质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靖就业。五年来,共全职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81名,不断为靖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血液,注入新动力。
灵活化,柔性借才。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通过顾问指导、对口支援、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不断拓宽柔性引才渠道。2022年以来,共柔性引进131名专家(9个团队)为重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为县内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难题57个,帮助企业申请专利17项。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水产原种场、怀化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校地、院地合作,邀请名专家人才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助力本土专技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成长。
订单化,定向育才。加大人才定向培养力度,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2024年培养定向师范生、医学本科生、农林专技人员37名,不断向乡村一线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积极探索人才成长培育路径,实施人才导师带教,通过面对面交流工作经验,手把手传授业务技巧的方式,帮助青年人才更快适应岗位需要。
高效赋能,搭建平台用才
多元化,分层用才。坚持“人岗相适、才职相宜”,着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博士创新站、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产学研用综合性平台。用好用活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成建制对口帮扶模式,实现60个脱贫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实战化,一线炼才。以“精通商业语言、增强企业思维、搭建招商平台”为导向实施“经济人才培育工程”,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及重点项目建立一线实践平台,选派113名优秀干部到产业一线、园区一线、项目一线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选拔18名有专业专长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历练,深度参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让青年人才走向田间地头,在化解各种矛盾、处理各类问题中百炼成钢。
集约化,梯次储才。充分发挥茯苓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茯苓工实训基地,培训特色技能人才。系统推进名师名校长、名医名中医、乡村之星、乡村工匠等专项评选培育工作,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业人才,做好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储备。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建立实训实践基地6个,新建青年之家2家,组建县级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1个,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培育及招引,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正向转化,关心关爱留才
保障好,需求留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围绕人才需求量身定制支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管理、待遇兑现等各项要求。投资800余万元对产业园63套人才公寓进行改造升级,建设“人才靖州之家”,打造集居住、办公、实验、展示、休闲为一体的人才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住宿、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实现好,价值留才。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成功推荐3名人才入选湖南省“小荷”科技人才项目,推荐4名人才入选怀化市“五溪青年人才”项目,累计评选40名产业人才为“乡村之星”。注重提升人才政治待遇,155名专家人才被推选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2024年择优提拔2名全职引进人才任副科级领导职务,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融合好,情感留才。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领导定期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实现“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打通联系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56个。定期举办人才座谈交流会、人才日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优秀人才和先进事迹典型宣传。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讲好靖州人才故事,培育树立识才爱才重才敬才良好风尚,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