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温寡照,造成早稻生育期延期。当前,水稻处于灌浆期,用水旺盛。如果接下来天气持续放晴,当前也要适当蓄水,不能一味泄洪。”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易镇邪,带队到冷水江市禾青镇社学里村粮食生产千亩示范片,为种粮大户救灾减损提供技术指导。
易镇邪是我省对接联系娄底的水稻单产提升指导专家组组长,今年应邀成为冷水江市选派的36名科技特派员之一。今年来,科技特派员工作创新思路,采取“123工作模式”,围绕全链条产业,整合全市需求,他们带领团队及项目组不定期深入冷水江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对产业发展问题和困难的精准把脉,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冷水江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作为推动发展、改革创新的第一战略资源,高位推进。出台以锑都人才新政“29”条为统领的“1+N”一揽子人才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用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诚恳姿态,以真招实策、真金白银筑巢揽凤,让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坚实支撑。
坚持刚柔并济精准引才。冷水江紧扣主导产业所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长沙、深圳等城市开展“专题引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建成院士创新中心1个,建成国家、省级创新服务平台13个。创新引才模式,通过“柔性引才”,吸引95名“候鸟”人才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实施“双招双引”,4个招商小分队全部配备招才专员,既引项目也引人才,去年以来,引进项目23个,创新创业团队8个。2022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74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副高及正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技能人才200余名,形成了以院士领军型人才为引领,各类高端型、专业型、骨干型、技能型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雁阵格局,人才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近年来,冷水江市填补了锑、二氧化硅等领域的国内空白,“砷碱渣短流程制备高纯金属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揭榜全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盛通电子“多层堆叠片式固态铝电解电容器”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天宝紧固件获评全省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聚焦需求导向科学用才。冷水江积极参与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围绕“产业图谱”,精心编制“人才图谱”,由5条重点工业产业链链长兼任人才链链长,帮助解决人才工作实际问题136个。依托本地职校资源,建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每年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500名左右,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锑都工匠”。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发挥100名科技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培育乡土专家和技术骨干500余名,实用型人才1万余名,特色小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年产量达到8万吨,成功申报省级“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园区”项目,“水云峰黄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委托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等培养紧缺学科教师100余名;同湘雅医院、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医联体”,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57场次;建立冷水江市红色物业夜校,轮训社会工作人才3000余人次。
营造良好生态精诚留才。冷水江着力营造良好生态,强力释放留的诚意,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幸福感,每年用于人才工作的经费达2000万元,为156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补贴770.58 万元。建立“人才贷”金融服务机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亿余元。不断提升人才的荣誉感。深化优秀人才政治吸纳制度,30名市级领导联系76名高端人才,推荐86名优秀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其中三A公司黄水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建立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评选“锑都工匠”和“优秀科技工作者”20名。不断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发放“锑都人才绿卡”,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185个;分两批建设460套人才公寓,已向212名优秀人才交付了人才公寓钥匙;在娄底率先建立青年人才驿站,为近千名来冷求职人才提供免费入住服务,打造了“近悦远来”的锑都人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