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花垣县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深化“五个一批”举措不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巧借外智,集聚一批拔尖人才。聚焦农业“851”工程,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机构共建共享的引才生态圈,全力放大刘仲华院士团队的“葡萄串效应”,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的方式,柔性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大、湖南农业科学院等71名省内外专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水稻、南瓜、山茶油等省级科技小院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成立湘农大茶产业研究院、湘西黄牛研究院等科技创新中心,黄牛、茶叶等6个州级专家工作站,订单式选派75名科技特派员,18名三区科技人才以及乡土人才组建12支科技专家小分队精准服务县域特色产业,一大批省内外专家集聚花垣把脉问诊、提质升级,为产业振兴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筑巢引凤,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围绕县域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医疗卫生、法学法律、城建规划、广播电视、金融财会、土地资源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积极参与“智汇潇湘·西望你来”招才引智活动,制定出《花垣县2024年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制作引才宣传片、引才宣传册,在湖南大学开展人才引进推介,全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今年以来,引进2名高层次公务员,14名急非医卫类需紧缺人才,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64人、定向医学生4人,分配13名定向农技特岗生顶岗实习,积极开展“智汇潇湘·鸿雁之约”各类实践交流活动场,实施“人才回流”工程11名“双一流”大学生签约,走访花垣籍“双一流”以上优秀大学生25余人,大学生实现各类人才的精准回引、抱团回归。
强化造血,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坚持“农民点单、部门买单”的模式,依托县人社、县职校、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采取“送技下乡”“选送技校”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今年以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610人次,茶叶加工工50人,特色产业培训100人。职业技能培训(电工,焊工,砌筑工)371人,其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6期318人,创业培训2期53人。苗绣培训1期35人。开展青年人才夜校,以“拼团”方式激发青年人才兴趣,教学时间自定,以摄影技能提升、非遗技艺培训,健康知识培训为主,为青年成长成才“充电赋能”。
精准施策,定制一批优秀人才。出台《花垣县“一户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文件,全方位挖掘青年人才,鼓励初中往届毕业生利用开放教育平台采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国民教育系列成人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获得率;加大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力度,采用“3+2”分段制贯通培养、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等合作模式,确保合作有效推进,全面提升双方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湖南开放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开放大学等7所院校合作,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定向开设专业课程,有目的定向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目前累计培训农民大学生8040人。
多措并举,储备一批后备人才。把思想好、素质高、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经营管理能力突出的新型农民优先作为村支“两委”后备力量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特别优秀的优先列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对象。注重从村(社区)返乡青年大学生、产业工人、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优秀人才中精准化识别,常态化储备,动态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库”。及时补选村(社区)“两委”干部69名,目前全县228个村(社区)有983名村支“两委”成员。在岗大学生村主干231名,动态储备后备力量684名,保证每村储备3名以上后备力量。培养积极分子1050人,其中乡镇594人,县直397人,两新59人。全面提升农村后备人才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