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不断流失的复杂局面,津市市认清目前形势,把握发展趋势,发挥自我优势,以人才工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有力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引才聚才平台,破解高端产业人才引用难的问题。县域城市在经济发展速度、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方面存在天然劣势,难以抵挡大城市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逐步形成高端产业人才在县域城市缺口难以填充、在大城市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津市深刻认识这一趋势,秉持“不为我有,为我所用”的思想,因势利导,推动大城市高端人才对县域城市产业的逆向孵化,将津市打造成为科研项目的试验场、科研成果的转化地。借智领军人才,打造高端智库。率先成立了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了罗安、陈晓红、陈坚等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的12名院士和23名专家,通过常态化围绕产业布局、产业提升开展学术论坛、项目评审、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助推产业项目落地,企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与3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57项,成功转化院士专家优质项目22个,总投资逾30亿元。借力领航高校,建设飞地孵化器。主动对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建设,与中南大学、长沙矿冶院合作,成立中南大学知识产权(津市)分中心,在岳麓山大科城建立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引入社会资本设立2000万元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目前已入驻项目团队7个。借势一线城市,搭建科创平台。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由本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新合新、津市城发集团共同引入时代高科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卫光生命科学园投资3000万元,共同组建生物制造科创平台,在支撑新合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在深圳建立津市合成生物公共服务平台,助推津市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时间对接最新科研成果。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实用人才选用难的问题。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产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类型单一的短板。津市依托本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准自身定位,通过重构人才体系,树立产业人才实用为先的导向,推动产业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以产业布局引领人才规划。根据我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聚焦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布局,精准选才用才,吸引一批补链扩链增链的人才创业项目落户,构建起以溢多利、新合新等为龙头,引航生物、慕恩生物、醇健生物等多家高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微生物发酵——甾体激素中间体——高端原料药——高端药物制剂的甾体药产业链,做到人才规划与产业布局相契合,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发展需求指导人才招引。围绕“一主一特”重点产业,建立定期走访市内重点企业制度,积极开展紧缺人才需求摸底调研,每年发布《津市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通过开展“春风送岗”、“百企送岗下乡”、直播带岗等活动,结合我市人力信息服务平台,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以企业缺口引导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园区企业与市职中专“校企合作”工作,构建“岗、课、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设理论课程、实验实操课程、企业一线学习等方式,为企业专业缺口人才提供订单式培养。根据化工企业人才缺口,市职中专新开设“生物产品检验监测”对口专业,每年培养精细化工专业人才100人。
营造人才服务保障生态,破解在津人才留用难的问题。县域人才工作受制于资源、财力等制约,规模化人才资金投入受限,自主制定的人才政策吸引力与发达地区难以比肩。但是县级也有县级的优势,县级是距离人才最近、接触人才最多的一级,津市充分距离优势,在人才联络、政策落实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更优、更活、更有温度的人才发展生态。加强联络服务。建立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全市33名市级领导,32个部门单位结对联系41名本地专家、高层次人才,对接35名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点对点常态化联系,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难题。强化政务服务。高度重视产业人才聚集地的政务服务,紧紧围绕“行政审批服务与‘五好园区’无缝对接”改革目标,强化园区放权赋能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全力打造园区营商政务环境新高地。重点全链条赋权园区审批服务事项118项,优化实施项目全链条式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落实保障服务。出台《关于大力支持企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的奖励暂行办法》,开展评选表彰活动,为128名“精英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按程序发放奖金308万元,制定“人才绿卡”,及时兑现体检、疗休养、就医就业入学、住房补贴等相关福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