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大力发展院士专家经济 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4-06-30 23:04

近年来,津市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大力发展院士专家经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科技动能。科技创新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获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省级创新型县市。

坚持人才引领,集聚“最强大脑”。面对交通区位不优、资源禀赋不强的现实问题,津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城战略不动摇,借助常德丰富的院士专家资源,千方百计引人才、促创新、添动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一是建立高端智库。立足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主特”产业发展谋求智力支撑。在全省率先组建由13名院士、23名专家组成的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常德籍院士专家6人。二是加强精准指导。成功举办中国酶制剂工业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和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年会等重大科创活动,陈坚、张友明等5名院士作主题报告,陈晓红、任其龙、龚曙光等7名院士专家现场开讲,王柯敏、彭孝军、柴立元等院士专家或团队先后50余次来津考察调研,在技术攻关、产业导入、招商推介等方面全方位予以支持。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津市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进一步规范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选聘范围、程序和流程,建立由1名市级领导、1个部门对接1名院士专家的常态化服务联系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设立2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支持院士专家在津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各项活动。印发《津市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专报》13期,定期向院士专家报告最新发展动态。

坚持成果转化,搭建“最优平台”。建立“一企一档”企业技术需求库、“一人一档”院士专家成果转化库,以高层次科创平台为载体,打通从研发到转化的高效通道。一是探索推进“省会研发—县域制造”。主动将创新窗口前移,成立市政府驻长飞地经济与高校合作工作专班,对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建设,与中南大学、中国五矿长沙矿冶院合作建立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已完成2批次、17项科研课题评审,7个项目入驻孵化器。二是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一院一平台一基地”。依托陈坚、单杨、刘仲华等院士团队,在岳麓山实验室携手建设湖南首个生物制造研究院;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新合新生物、鸿健生物等企业合作,引入时代高科,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组建生物制造(深圳)科创平台;在津市高新区规划5亩,投资3000万元,建设3200平方米的生物制造中试基地,力争5年内打造行业领先、全省一流的生物制造产业园区。三是全力打造科创金融试点。获评省级县域金融生态评估A类县市(排名全省第2)和常德唯一的科创金融试点县市,新建1家科技支行,遴选2家科创金融特色行,创新推出投贷联动、创新积分贷、科技政银担贷等信贷产品。深化与中金资本、越秀金控、东方富海、同创伟业等国内头部机构合作,联合设立产业基金9支、总规模104亿元,投资产业项目69个,所投项目估值已增长2倍以上。

坚持项目落地,发挥“最大优势”。聚焦企业痛点、产业瓶颈,借力院士专家之智叩开产业转型升级之门,不断推动高端智库转变为地方财富。一是入园项目更优。实行项目准入专家评审制度,先后开展项目评审会10次,罗和安、尹双凤、尹笃林等26名院士专家,对59个拟入园项目逐一评审,累计提出意见建议269条,评审通过37个,综合淘汰22个,确保落地项目优质、安全。二是合作水平更高。在院士专家的积极推动下,津市已与35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与江南大学成立甾体化合物联合实验室,7个院士专家领衔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津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三是研发能力更强。津市已有6家企业在全国和全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地屈孕酮原材料颠覆性技术及产业化”入选常德市“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甾体化合物等5项专利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合成生物学等10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四是成果转化更快。推动林亲录教授的“一种由镉大米制备高纯度麦芽糖浆的方法”专利成果在创源生物转化,引进李昌珠院士的“千吨级全程低温萃取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项目与惠欣药业合作。近两年,院士专家共在津市转化科技成果22项,总投资逾30亿元。五是项目招引更多。依托院士专家资源优势,推动中联重科工程桥、商用桥、拖拉机桥,鸿健生物黄酮类化合物原料生产基地、世唯生物植物提取物生产基地等项目签约落地,跟踪在谈优质项目20余个,总规模达50亿元。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