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邵阳县调研“三农”工作要求,邵阳县创新出台“十二条”发展举措,持续发挥示范村引领作用,鼓励抱团发展、区域联动,着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变“单独进攻”为“体系作战”
上下联动推进。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宜,组建集体经济联席办,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审计等部门统筹联动,乡镇和村(社区)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开展集体面试、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各村(社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方案逐个审议,坚持成熟一个、审定一个、实施一个,确保项目可行、资金安全。
因村施策指导。建立乡镇场党政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指导机制,要求各乡镇班子成员到联点村逐村“过筛子”,与村干部共同分析、认真研判,按照“一村一业”“多村一业”“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举措,进一步细化集体经济“一村一策”发展方案。
强化激励引导。县级层面出台《邵阳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奖励实施方案》,推行“123”奖励办法,即每年对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前10强、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前20强的村(社区)党组织以及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前30强的村级个人进行集中表彰奖励,激励村(社区)干部带头抓产业、谋发展、促增收。
激发三资活力,变“沉睡资本”为“发展活水”
打捆盘活村级资产。逐村开展清产核资和集体资产违规发包等情况清查,清理了一批集体资产长期低价发包、不按约定履约、逾期未收回等问题。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处理、共享共用”原则,将政府投资形成的农村供水、小型灌溉、垃圾处理、文化娱乐、房产物业等资产,交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管护和经营,通过委托经营、租赁、整合、改造、招引等方式运作盘活,让“沉睡资产”变成“增收活水”。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聚焦农村“沉睡”资源多、集约化不足、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模式,在不改变现状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价值评估和折股量化后,将村级集体拥有的土地、山林、水库等资源整合,在“邵阳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充分发挥信息数据优势,实现以集约提升农村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截至目前,累计成交22笔,成交金额1295.98万元。
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出台《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2019年以来的82个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和审计。建立健全债务摸底、登记、审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不逾越“两条红线”、坚决守住“两条底线”,全力化解村级债务。今年以来,已累计偿还村级债务206.98万元。
注重抱团发展,变“一花独放”为“联建共赢”
发展共谋、以强带弱。鼓励打破地域界限,由各自为战、零散型的发展路子,转变为抱团发展、区域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路子。围绕十二种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打造30余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集体经济发展特色示范点,打造“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联合体,引导各乡镇、村(社区)跳出本位主义,共同解决区域发展难题、谋划区域发展思路,最大效益地把分散地人力、资源、资金等要素集中起来。
人才共育、汇聚群智。充分利用县级农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和乡村工匠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工匠”1031人次,培养农业经理人85名,近三年培训致富带头人600人次。同时,探索推行“功能性”党支部模式,充分吸纳返乡创业人才、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发展党支部,并依托“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农村种植养殖、特色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农村电子商务、劳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经验共享、互利共赢。县级层面不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示范点现场观摩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邻近示范点交流学习,通过“党建+产业”联盟、“1+N”帮带的形式,帮助解决发展方向、技术指导、市场开拓、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推进规模经营、优势互补、连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