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常德市委编办深入贯彻上级人才工作精神,始终将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强保障、优服务、提效能、解难题,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聚焦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为人才集聚发展架桥铺路,推动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坚持“一盘棋”,形成党委牵头抓总、组织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设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主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的决策调度体系。二是加强机构优化设置。为更好服务高层次人才,建成全覆盖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引进与培育等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内设了人才服务科、人才发展科,负责统筹推进全市人才工作。优化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赋予“人才专项编制管理”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基础,发挥在全市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服务作用。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注重发挥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联动作用,建立定期碰头协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出台《关于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服务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职责分工和联动机制,构建市直各部门共商共建人才工作的大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才编制需求。为切实让编制资源成为人才引进的促进要素,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证重点的原则,全力保障人才的编制需求。一是着眼于“控”,严把总量关口。守住机构编制红线,坚持底线思维,按照机构和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的原则,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加大用编进人调控力度,加强用编进人审核。深入分析单位人员现状,从空编数、退休人数、年龄专业等方面,合理分配用编计划,优化人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二是着眼于“调”,内部精减挖潜。面对“加法难为、减法难做”新形势,借助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契机,从职能弱化、转企改制、合并重组等单位收回事业编制585名,逐步补充进入全市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全市重点任务、中心工作、基层一线、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民生领域。三是着眼于“优”,健全盘活机制。创新优化编制管理方式,出台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市直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办法、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周转编制分配和统筹管理的意见,建成了300名人才专项编制、86名周转事业编制、1030名人员控制数等“蓄水池”,全力保障人才引进编制需求,切实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优化服务管理,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充分发挥和突出编制对人才的吸引作用,不断优化编制的服务管理,激发人才集聚效应,打造人才增长极,实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一是突出常态化引才。聚焦事业单位引才,把人才引进作为年度用编预审的“优先事项”,原则要求事业单位新增编制优先用于人才引进或补充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启动一批、拟订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确保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性。近年来,研究市直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编制计划483名。二是突出精准化引才。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强化人才编制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将有限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最大化地发挥人才专编精准引才导向作用。近年来,市本级带动各部门使用单位自身空编投放人才引进计划约663名,形成了全市引进人才“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三是突出一站式引才。建立编制引才“绿色通道”保障机制,足额保障高层次人才用编需求。落实人才绿卡制度,定向储备一批行政事业单位空编资源,落实配偶工作安置编制保障;建立服务人才党员示范岗,优化高层次人才入编流程,实施专人接待、实时受理、及时办理等服务,将原有程序简化40%,铺平招才引智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累计办理市直公立医院、市属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入编或备案手续2114人次,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