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着力点。近年来,安化县梅城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建设,以四项务实举措为抓手,通过“搭平台、引才智、育新秀、聚乡贤”的创新实践,铺好人才“回乡路”,全方位激活和优化本地人才资源,为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智库赋能,打造高效能人才服务中枢
梅城镇结合现有办公设施和人员力量,秉持“四有两规范”指导原则,打造并高效运营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中心。该中心建立了包括人才联系机制、人才培养规划等在内的6项工作机制。系统梳理整合了全镇范围内各类人才资源,构建了一个涵盖71位知名企业家、57位政界代表人物、39位高校学术领军人物等多元层次的人才信息库。为了实现人才服务效能最大化,有效运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人才制度,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物,采取乡镇党政一把手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双轨联动的紧密联系和服务模式,确保能够及时响应人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高效的服务对接。目前,梅城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已成功收录1129名本土优秀人才的详细档案资料,并细化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人才潜能、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梅城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正逐步转变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和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强大动能中枢。
引凤还巢,搭建多元化人才回流通道
以构建多元化人才回流通道为核心,全方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回归故土,为本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结合“青春网格员”计划,组织“牵手关爱”行动、“建家乡”志愿服务活动、青年人才座谈会等多元化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引导青年才俊回归故土就业创业。借助工业园区平台,举行系列招聘会,集聚了大量企业资源,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成功吸引8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和技术人才回流本土,投身家乡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坚持深化对高层次人才吸引渠道的构建,着力打造高端文化展览平台,举办一系列丰富的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以此作为吸引和集聚各界英才的重要手段。如举办的红色古玩艺术品交流会、非遗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本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更成为汇聚人才的独特磁场,吸引了包括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陈飞虎教授、中南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蒋烨教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在内的众多高校学者和业界权威人士积极参与,为梅城镇注入了高层次的人才资源与创新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才对本地文化交流的热情参与度,进一步提升了梅城镇在区域文化及人才发展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育苗成林,深耕本土人才的培育成长
围绕产业发展、农户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策划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育项目。其中,携手长沙学院开设了“湘”村主播兴乡土直播技能培训课程,培养出10名具有影响力的梅城宣传推介官以及180余名掌握互联网营销技能的新生代“湘”村主播团队。以才艺主播“峰哥夫妇”为例,其账号在线观众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成为了安化县首个本土创业直播破万粉丝的标杆案例。构建的专家互动机制,通过4名“大专家”对14名“土专家”的精准指导和“土专家”对农户实践应用的有效带动,在龙安村打造出了极具引领作用的双季稻种植区及千亩早稻粮食生产示范区,使之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相关要求,重点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产业人才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0人。从村(社区)“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送农民大学生18人。抓好农村本土人才的挖掘,收集整理本地传统建筑工匠名匠信息,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农村基础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205人。通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的综合协调服务作用,为全镇乡村发展成功塑造了一批理论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群贤聚力,发挥乡贤的反哺作用
梅城镇充分认识到乡贤群体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有效动员乡贤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以黄泥村汤妙计、龚煌等为代表的乡贤积极响应号召,通过捐资安装路灯设施,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显著提升了当地照明环境;而在三里村,熊光明、吴曙光等乡贤则筹款百万资金用于提升村级公路质量,大幅改善了交通状况。年初“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团拜会暨培英教育基金会启动仪式上,248名饱含桑梓情怀的乡贤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力,共筹集371.7万元教育基金,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据统计,2023年度至今,全镇共计322位乡贤慷慨解囊,捐款达到779.1万元之巨,这些资金如同滋养乡土的涓涓细流,汇聚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奖学金发放等诸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