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邵阳县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进“1+1+1”产业集群建设,建立以才兴产、以产聚才、产才融合机制,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成就人才”新格局,持续推动人才服务“三兴三区”发展战略取得新成效。
创新机制,着力构建筑巢引凤新格局。坚持“破立并举”,加速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压实“一把手”责任。强化党管人才政治担当,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评体系,用考核“指挥棒”引导人才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彻底解决“重视不够、力量薄弱、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坚持“一体化”推进。创新“信息联通、项目联招、问题联处、绩效联评”机制,组织部每季度组织商务、发改、自然资源、财政等责任部门单位召开联席会议,让各成员单位由“配角”变“主角”,切实解决好厂房、人才、资金等制约因素,确保人才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好。注重“一盘棋”谋划。围绕“三兴三区”战略布局,强化人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锚定“实现高层次人才总量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创新能力在湘西南地区提质进位”的五年发展目标,从功能布局、平台打造、人才成长、体制创新、要素保障等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推进,推动人才工作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叠加提升。
招才引智,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立足产业需求招人才。紧紧抓住国家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建立完善招商引智网络,围绕油茶、新材料、新经济等主导产业持续更新“产业人才需求台账”,将人才工作“嵌入”项目招引全过程,力求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对接。2022年以来,全县通过双招双引,成功引进业科技人才领军团队8个,建立专家工作站、研究中心5个,博士硕士研究生121人、高技能人才47人,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达1328名。加强校地合作聚人才。结合“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与深圳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邵阳学院、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方案,成功引入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旅游规划、村庄规划设计、教育帮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才80余名,共同建设以塘田战时讲学院为中心的红色教育基地、以3镇10村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或教育帮扶基地;共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基地,布局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聚焦乡村振兴汇人才。连续三年高标准召开人才发展大会,累计邀请县籍院士、教授、湘商、邵商1200余人次齐聚夫夷,共话邵阳县发展大计,并现场为十大“引才大使”和乡村振兴十大顾问服务团颁发聘书,搭建“以情引才、以才引商”平台。十大乡村顾问团发动带动乡贤认领公益项目344个,总金额达1.9亿元,捐资捐物总计达2.6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精准服务,全面营造拴心留人好生态。树立“一流服务吸引一流人才”的理念,倾力打造人才向往、竞相成长、追梦圆梦的魅力之城。做实全方位政策支撑。在全面承接、具体落实上级的政策前提下,创新出台并积极落实18条人才新政,构筑起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覆盖面更广的“1+7”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调剂50个编制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做优全周期投入机制。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创业补贴,对新引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补贴安家费5万元、每月补贴增加到2000元。设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人才工作站,为企业、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建立“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同审核、一周办结”人才创业优惠政策兑现机制,第一时间将“真金白银”装进人才“口袋”,累计兑现落实安家费、补贴近500万元。做好全流程关爱服务。277名县乡党政领导干部与优秀人才“一对一”结对,常态化开展“问候、问情、问需、问策”活动。今年以来,县乡领导干部利用传统节日走访慰问人才及家属1500余次、帮助解决困难146次,为在外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发放“夫夷人才卡”63张,一对一、实打实帮助解决好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人才的“关键小事”56件,建成“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386套、入住率达76%,切实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