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花垣县狠抓科技小院建设,发挥科技和创新优势,实现优秀人才在“小院”聚集、科技成果在“小院”转化、优势产业在“小院”孵化,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打造人才聚集“新磁场”
瞄准产业需求,引进科技人才。聚焦农业“851”工程,深化院(校)县合作,以专家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等省内外专家71名,订单式选派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101人,通过“建设一个小院,集聚一群专家,培育一批人才,辐射一片群众”的四个一模式,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集群式赋予科技小院引才聚才“强磁场”。
聚焦协同作用,发挥“场域效应”。借力“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各方支持”工作机制,与省州科协、省高校深化合作,积极召开“科技活动周”“科技专家服务团提升班”“科技小院座谈会”等专题会议,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目前,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水稻、南瓜、山茶油等省级科技小院3家。
发挥平台优势,凝聚人才力量。加大人才的凝聚力度,充分利用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引进湖南农大教授孙小武、杨根根等15名专家驻地开展重点产业技术研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全面构建育才“新体制”
建立专家人才帮带新模式。坚持把科技人才作为深化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剂,组织本土人才跟班学习,推进专家师生融入农民生活,“结对子”为农民提供品种选育、稻瘟病预防技术等科技培训,帮助农户解决施肥过多、疫病虫害、无效穗粒等生产难题,实现农技送到地头、手把手培养本土人才的新模式。
建立“四零”农民培训体系。依托科技小院实现“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服务模式,解决农户生产需求。专家团队建立“田间学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育行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动高校专家、教授、优秀学子“上山下乡”,举办技能提升班、入村培训、田间示范观摩培训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5600份、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育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体系,引导128名科技人才下沉到产业一线现场练兵。加强与科技特派员、农业小分队等本土农技人才的科技交流,带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破“土”而出。
助推科技兴农“新动力”
聚合科技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在新技术攻关、新品种开发、新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水稻科技小院先后引进“荃优822、泰优至尊、兆优国泰、隆晶优蒂占”等新品种,南瓜科技小院全面开发“雪峰321”等新品种,同时转化科技成果50项,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2.5%,花垣县被评为全国科创小院试点县。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品种改良,试育“玉晶91”常规稻、“雪峰321”南瓜等新品种400余亩。2023年达到干谷800斤/亩,“雪峰311”南瓜产量达到亩产7000多斤,增加农民临时务工岗位1万余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907元和13767元,比增5.1%和7.3%,让农业传统产业换发新兴活力。
打造特色品牌,拓宽产品销路。发挥专家资源优势,通过与科技专家召开研讨会、产品推介会,开展电商活动“线上线下”双推介。水稻科技小院基地研发的吉卫大米其水分含量高,直链淀粉、脂肪酸含量较低,2023年首次以“吉卫”商标亮相中部农业博览会,深受很多客商青睐,订单及其订量均出现大幅度增长,既实现了经济产值连年递增,又解决了农民急、愁、盼的“销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