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音乐记忆】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侨乡月丰盈》,它讲述了一位解放军连长常年在侨乡工作,妻子独自一人照顾家庭的故事。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侨乡月丰盈》,它讲述了一位解放军连长常年在侨乡工作,妻子独自一人照顾家庭的故事。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侨乡月丰盈》,它讲述了一位解放军连长常年在侨乡工作,妻子独自一人照顾家庭的故事。虽然这部电视剧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剧中的插曲《十五的月亮》却传唱至今。《十五的月亮》最初并不是为《侨乡月丰盈》创作的,它的诞生源于一次词曲作家与部队战士的座谈会。
1984年,《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部队的词曲作者下基层,了解战士们喜爱什么样的歌曲。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四川籍的连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在部队保家卫国,一年很少回家,家里照顾老小、下田种地的重活全压在妻子一人身上,如果没有她们默默地支持和奉献,我们无法安心工作。所以,能不能为军人的妻子写一首歌呢?”这位连长的话说到了战士们的心坎里。当时,词作家石祥也在场。在部队生活了30多年的石祥,曾亲眼见到边防战士们辛勤地工作,也曾耳闻这些战士家中长年累月默默付出的“军嫂”们的事迹。歌颂军人的妻子是石祥心中一直在酝酿的创作题材,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契机,这位四川籍连长的话,重新唤起了石祥的创作热情。晚上回到宿舍后,石祥开始构思歌词,思来想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时,石祥走到窗边,抬头看见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突然有了灵感——以传统中秋佳节人们赏月时,保卫边关的战士和家中的妻子互相思念的场景来构思,《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石祥兴冲冲地拿着刚写好的歌词找到铁源和徐锡宜,请他们两位给歌词谱曲。铁源看到歌词中“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时,当即跟石祥约定:“这词不许你给别人啊!”当时,全国正在热映由谢晋导演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电影的女主人公韩玉秀给了铁源一些启发——《十五的月亮》歌词中所写的女性形象和韩玉秀很像,而韩玉秀是山东沂蒙人,因此,铁源汲取了沂蒙地区民间小调的素材来创作,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经过徐锡宜修改、润色,《十五的月亮》音乐部分完成了。
《十五的月亮》全曲2/4 拍,G大调,由两段歌词组成。每段歌词均用“十五的月亮”这个意象开头,以此点出“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两段歌词分别描述身在边关的丈夫和家中妻子的贡献,最后点出歌曲的主题——甘愿以个人的牺牲奉献,换得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安宁。整首音乐风格细腻、深情、委婉,结尾的“啊”字长达三个半小节的吟唱,将歌曲所表达的赞颂之情推向了顶点。词曲完成之后,恰逢《侨乡月丰盈》的导演正在找适合剧情的插曲,《十五的月亮》因为与剧情高度契合而被选中。因为歌词中的设定,这首插曲是由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而后来把这首歌唱得家喻户晓的,是女高音歌唱家董文华。一次,董文华去铁源家里做客,看到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谱,立即被歌曲深深吸引,不禁轻声哼唱起来,她的嗓音甜美而有韵味,演唱情真意切。铁源听完,当即决定让她去录制这首歌曲。
歌曲录完后,铁源非常满意,但也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十五的月亮》明显是写给男性军人唱的歌,歌词中“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是从军人的角度写的,女声唱有些不合适。董文华建议:“只要把‘你’和‘我’换个位置,不就是妻子唱给军人的歌了吗?”铁源觉得这话有道理,就采纳了她的建议。就这样,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随着电视台和电台的播出,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董文华和歌唱家柳培德以军嫂“妻子”和军人“丈夫”的形象,用男女声对唱的方式演绎了这首歌,触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弦,唤起了人们对“军嫂”这一群体的由衷敬佩。人民解放军是守护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忠诚卫士,而他们身后那群任劳任怨、无悔奉献的“军嫂”,更值得我们尊敬。军人们获得的军功章,有一半应该属于他们身后一直默默奉献的“军嫂”们。
(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