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引育留文章 打造湖湘人才高地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4-03-01 17:13

按下2023年的回放键,一串串奋进的坚实脚印、一个个攻坚的高光时刻,见证了全省组织工作的累累硕果——在主题教育的主阵地、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全省组织系统紧紧围绕发展大局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用实干实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组工答卷”。红星云推出《组织工作这一年》专栏,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精彩!

株洲市:

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奔涌

积蓄制造名城发展动能

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赢得城市竞争比较优势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近年来,株洲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方位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挑大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当主角,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制造名城”奋斗目标积蓄了强劲动能。

真心引才,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洼地。真金白银、真情实感、真心实意招才引智。主动“走出去”,立足工业城市特质,紧扣“3+3+2”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智慧潇湘·才聚株洲”系列活动,打造“制造名城进名校”高端招才引智品牌,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开展城市宣讲推介,2023年共吸引1.1万余名大学生来株就业。经常“请进来”,组织“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暑期实践营,开展返株大学生寒暑假“四季一年”系列活动,推动1200余名硕博应届毕业生与株洲“双向奔赴”。深化“柔性引”,面向社会聘请株洲市“招才引智大使”,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机制,2023年引进3位院士团队在株洲设立工作室,为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柔性引才提供专项补助230万元,新引进外专人才23名。

悉心育才,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沃土。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外引,又重视内培,确保有人可用、能堪重用。加大项目支持,对近三年评选的青年科技之星、双创精英人才和创新团队,共给予扶持资金1480万元;开展“小荷”行动,设立市科创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给予6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360万元专项扶持和跟踪培养,让青年人才在科技攻关中担当重任,茁壮成长。加强举荐培养,推行顶尖专家、知名学者、产业大咖等举荐青年人才制度;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导师制,推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向国家、省级资深科技专家拜师,提供“一对一”项目指导、实验帮带、技术教学等成长辅导。组织研讨交流,举办神农大讲堂之产业/学术论坛6期,举行“制造名城早餐会”27期,开展科技沙龙、青年圆桌派等系列主题活动,组建“C10青年科技人才联盟”,打通青年科技人才沟通壁垒,释放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互动协作的正外部性。

精心用才,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干事舞台。鲜明树立大胆使用的导向,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脱颖而出、实现价值。聚焦重大项目用,建立项目与人才对接机制,定期组织科技、发改等部门,为重点项目配人才、为重点人才挑项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团队)“揭榜挂帅”,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力能实验室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等全省大科学装置关键岗位,以及IGBT等关键领域挑大梁。近三年,株洲获评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95项,40岁及以下分别占比50%、84.48%,其中创新创业团队中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64.63%。聚焦基层一线炼,打造湘赣边人才集训营、科技专家服务团等品牌,选派362名优秀青年专家人才下沉一线,开展技术帮扶8000余次,指导产业规模逾10亿元;选派“青年科技之星”担任科技副校长,向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聚焦思想政治引,大力吸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党,推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近三年共有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8人当选省“两代表一委员”、10人当选市“两代表一委员”。

倾心爱才,健全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从人才身边“关键小事”入手,努力让青年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努力营造舒适环境,持续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突出加快田心、董家塅等人才集聚区的提质改造,配置完善文体娱乐设施,优化政务环境,让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创造更加宜居、更有人气的城市环境。全力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9700余套,发放人才购房补贴1.7亿元,开设人才驿站5家,向145名青年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754万元,有效缓解青年人才生活压力;帮助724名青年人才子女就学、13名人才配偶工作调动;建立人才社会化服务联盟,巩固黄花机场VIP出行服务机制,开通长沙南站人才VIP通道,推出人才疗养疗休、文体旅游等服务事项,让人才处处受礼遇。致力关爱人才生活,连续两年举办“520”青年人才集体婚礼,市委书记、市长证婚;举办“青年科技之星”荣耀典礼,向全社会发出“追星就追科技之星”的号召;开展“智汇株洲·幸福人才”系列活动,实施“游子关心行动”,打造“厂BA”品牌,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邵阳市:

以心换心聚人才

图片

邵阳市首届人才发展大会。

2023年,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上想办法下功夫,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现代化新邵阳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在引进上用心,换人才对邵动心。持续推进“五大人才行动”,成立院士(专家)产业园1个,建成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驻外人才工作站3个,新增校地合作高校6个,建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室)11个,聘请“宝庆引才大使”20名,邵阳引才渠道越拓越宽。成功举办“首届湖南科技创新论坛暨院士专家邵阳行”、“首届人才发展大会”、“首期宝庆院士讲堂”和“科技赋能经济发展”院士恳谈会等活动,邵阳的引才诚意和人才需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2023年,全市共引进人才5310人、同比增长27%,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4.9万人、同比增长10.8%。

图片

邵阳市驻大湾区人才工作站挂牌。

在培育上尽心,换人才在邵安心。注重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力建成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招收第一届学生2848人,其中邵阳籍贯的学生达到1071人,占比37.61%;全力推动邵阳学院获批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为邵阳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全力推动湖南汽车技师学院获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邵阳技术人才尤其是汽车行业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注重助推专项申报,全市共有1个团队、14人入选芙蓉计划等省级项目,人数同比增加17%。人才集聚、智力涌流,为邵阳市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动能。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总数超前五年总和,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4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项位居全省前5。育人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劲头不断增强,更多人才安心扎根邵阳。

图片

《邵阳院士》新书首发仪式。

在服务上贴心,换人才留邵舒心。严格落实市级领导联系28名院士、67名专家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78人次。发放“宝庆人才卡”2批次592张,提供子女入学等便捷服务,解决在邵工作人才后顾之忧。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全市研发经费支出55.04亿元,同比增长14.9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2%,人才科研经费更加充足,邵东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深化开展“宝庆人才金融荟”活动,累计发放贷款2.23亿元,有力化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资金难题。打破“四唯”倾向,举办首次产业人才工程系列初、中级职称专场评审;聚焦产业链,全市共分类认定高层次人才3批次、1031人次,产业人才占比逐年提升。首发《邵阳院士》,首设“邵阳市人才日”,推动尊才爱才在全市上下蔚然成风,人才在邵阳工作更加舒心顺心。

图片

第一期宝庆院士讲堂开讲。


娄底市:

“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

“智力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

娄底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全链条,为推动娄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出台《娄底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中部地区“材料谷”人才链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构建“一核一廊多集群”人才发展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持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制度化,召开专家人才新春团拜会、娄底籍在京院士专家座谈会等,强化政治引领和情感认同。坚持“给压力”和“给资源”相结合,组织召开市直成员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会,全领域压实责任;构建用人主体“点单”、组织部门“派单”、职能部门“接单”、多部门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全流程保障机制,系统整合资源,形成高效合力。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人才聚集“新洼地”。坚持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围绕“材料谷”建设,集中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127名;组建以毛新平院士为首的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链人才链专家团队成员,引进创新团队32个,集聚157名行业高层次人才,推动4个年产值上100亿的产业项目顺利投产。开展“楚怡工匠计划”试点,为本地企业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2000余名;打造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样板”,与6家企业签订技能人才培养订单班;积极做好人才项目申报工作,成功举荐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和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各2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成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聘任26名院士、专家为引才大使,对急需紧缺的优秀高校学子采取自主选岗、随到随聘等方式,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实力;实施“名医健娄”行动,摸清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学者688名,推动广医娄底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系全省唯一。

发挥人才智能,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材料谷”科创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15家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实施3个列入省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涟钢吊臂钢和初源新材感光干膜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团建制科技专家服务机制,453名科技人才组建37专家服务团,服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127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推动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人才“新活力”。搭建智慧平台,成立湘中人才集团,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上线“人才超市”,一网整合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化资源,实现对外宣传、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数据库“四合一”,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优化人才服务,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开展“娄产专场”职称评审工作,1223人获评中级职称;建立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共引进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56名;以创新能力和个人贡献为导向,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107人;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6条”,为高层次人才、新引进人才发放奖补3600多万元,打造2236套人才公寓助力人才“安居”;用心用情解决人才“关键小事”,协调办理人才入编、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160余件。放大品牌效应,擦亮“才聚娄底梦飞扬”人才工作品牌,《湖南娄底人才链专家团赋能材料产业升级增效》等多篇人才工作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凝心聚力 “硬核”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