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望城区:以人才振兴之力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3-10-12 10:20

长沙市望城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不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为实施“强省会”战略,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望城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聚焦扩“增量”提“质量”

开展“招商式”引才

人才是竞争之本、动力之源。望城坚持将人才引育作为区“一二三六”发展思路中六项主攻工作之一,因地制宜靶向引才,打好人才引进“主动仗”。

强产业“引进”一批。大力发展院士农业,面向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刘少军、邹学校等院士专家100余名。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

搭平台“集聚”一批。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专家工作站、小龙虾研究院等平台,引进孙铝辉、陈红兵等8名专家教授和68名“双团”博士。打造青年人才友好示范街区,吸引海内外青年人才来望创业。

联乡贤“回归”一批。打好“乡情牌”,引进曾俊杰、张兰芳等50余名“湘籍”人才返乡创业。开展“青锋计划”大学生实践活动、高校学子望城行活动,吸引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抓“赋能”挖“潜能”

开展“项目式”育才

坚持不遗余力培养人才,激活乡村人才“源头活水”,蓄足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

坚持培训推动。组织乡村振兴人才参加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强产业、促发展”专题培训班,分行业、分领域、分批次纳入年轻干部“四炼营”“雏鹰班”进行综合培养,明确属地责任加强传帮带。

坚持评价驱动。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开展骨干人才自主认定,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乡村人才队伍。

坚持项目拉动。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合作社,遴选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将合作社打造成为培育人才、服务人才、促进发展的标杆。

聚焦激“活力”强“动力”

开展“赛马式”用才

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搭建“赛道”、一线“赛马”,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开足推进乡村振兴的马力。

“顶尖”人才引领“产业提质”。发挥院士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整体提质。比如,“辣椒院士”邹学校团队打造“湘赢辣椒”品牌,亩产突破3500公斤;“水产院士”刘少军改良鱼种,亩产值是过去的3倍。

“拔尖”人才推动“技术攻关”。推动“校企”合作,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等攻关。比如,水产特派员团队联合望城小龙虾企业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稻-小龙虾-菇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和《荷花虾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荷尖”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按照“全天候、全方位、全周期”的原则助力人才创新创业。比如,“荷尖”人才曾俊杰,瞄准“芳香福塘”定位,建立一体化产业链条,推动福塘村从负债近300万元到集体经济过100万元。

聚焦重“实效”立“长效”

开展“保姆式”留才

统筹做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三个留人”文章,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让人才留在望城、建功望城。

强化保障更有“获得感”。贯彻落实市“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乡村8条”和我区“骨干人才10条”“双团博士”等人才政策,并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助力发展更有“成就感”。开发望城人才APP,创建集骨干人才认定、人才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平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将乡村振兴人才择优纳入基层干部队伍。

精细服务更有“归属感”。打造人才公寓、研发中心、人才公园等载体,全方位强化入户、入住、入学等服务。搭建“望城时话(划)”人才交流平台,开辟“人才兴‘望’”宣传专栏,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合作社,不断拓宽人才“朋友圈”。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