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凝心聚力抓发展 吹糠见米促振兴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3-08-31 19:42

今年以来,汨罗市弼时镇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的探索实践,从规划引领、凝心聚力、吹糠见米、虚功实做四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弼时镇契合实际,突出特色。在总体目标上,统筹“园区、馆区、镇区、山区”实情,围绕“工业新镇、旅游名镇、生态美镇”思路,锚定“工业提效、文旅提档、农业提标、城镇提质、民生提优”目标。在发展思路上,结合各村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根据玉池山、影珠山、任弼时纪念馆周边、李家塅四个片区不同基础和特点,融合山水休闲、红色旅游、特色种养等发展主题,形成多点互动、特色鲜明、发展强劲良好局面。在特色路径上,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将配套工业园、任弼时纪念馆、序贤村、玉池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景点串联连线,打造成集工业观光、农事体验、红色研学、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凝心聚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民。弼时镇做实“双引双带”模式,用好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建好支部,打造一个坚强堡垒。抓住全镇18名支部书记这一关键力量,抓学习、葆初心,提高思想认识;交任务、压担子,增强实干本领;强作风、树规矩,强化担当精神,打造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引进人才,凝聚一种发展活力。紧紧抓牢抓好高校科研团队、技术专家、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建立在外优秀乡土人才库和本土实用人才库,强化村级优秀人才、“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今年来,先后和省农 科院及其下属6个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20多名技术专家;同时梳理建档30多名本地农业、水利等优秀人才,引进10多名专业种养大户,培养5名致富带头人。请回乡贤,形成一大磁场效应。充分发挥乡贤在产业建设、教育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弼时商会、乡贤乡友联络群,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联谊、交流活动,让寓外乡贤乡友切身感受家乡变化,坚定返乡发展的信心。深化“迎老乡回乡,促家门口就业”专项行动,今年已有15名乡友回乡投资发展栀子花种植、鹌鹑养殖、雨衣加工及环保砖生产等产业,带动周边500余人就近就业,为乡村振兴汇聚了新活力。

坚持吹糠见米。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弼时镇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做到吹糠见米,真金白银,求产出,求效益,让老百姓受益,让村集体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打造了李家塅村绿色高产水稻种植、弼时村华天红心火龙果种植、玉池村楠竹加工、大龙山村高山野蜂蜜、梯田民宿、序贤村光伏+农业设施大棚等特色产业。铜盆村鹌鹑养殖基地养殖鹌鹑80万羽,日产蛋5吨,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全镇预计今年有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0万元以上,4个村可达15万元以上,其余村均能突破10万元。做活土地文章。集中成片流转田地,改造荒田荒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水稻种植面积。今年,李家塅村做强绿色高产水稻种植,整村推进双季稻1800亩,3个样方点双季稻种植率达到100%。序贤村引进大户流转土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600亩。李家塅村利用闲置学校、砖厂,引进金铭建筑公司,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实现周边60多人家门口就业。序贤村改造老粮站、旧民房、老村部,建设乡味体验基地、民宿和农村互助养老中心,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集镇区拆除原福利厂房屋760平米,新建公共停车场,惠及周边群众。盘活资产,变废为宝,“沉睡的资源”焕发蓬勃生机。创新美丽经济。依靠玉池山、影珠山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建设水之湄田园综合体,发展大龙山旅游康养民宿休闲产业。做好古木保护的同时,依托千年古樟、百年枫树等古树,打造景点。利用房前屋后、路边塘边、荒山荒地,种植柚子、柿子等果树,形成亮点。支持返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住宅,本着“处处优美、户户增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发展“小种植、小果木、小养殖、小加工、小餐饮”“五小”庭院经济,推动农家小院变成“致富院”“幸福院”,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坚持虚功实做。乡村振兴,硬件易做,软件难为,弼时镇精心谋划、久久为功,真正把虚功做实,把软件抓硬。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推进“馆产融合、馆镇一体、馆村衔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修缮了任作民故居、序贤学校等红色文化景点,拉通从任弼时同志故居到序贤学校的“少年任弼时求学路”红色教育线路。组建“骆驼精神”党史宣讲队,成立“骆驼红”志愿服务队,在全镇掀起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用“骆驼精神”凝聚乡村振兴动能。以村规民约引领文明乡风。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干部群众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最美家庭”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在全镇形成文明新风尚。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广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群众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推动乡风民风向善向好、求真求美。以基层善治共建和美乡村。创新网格管理员、党史宣讲员、志愿服务队员、积分奖励制的“三员一制”治理模式,创新“党建+新乡贤”“党建+网格化”“党建+协会”的“党建+”治理模式,凝聚党群力量,构建长效机制,为建设和美乡村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