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的劳动交响曲
——丰收《西长城——新疆兵团一 甲子》
“无论父辈怎样地乡音不改,兵团第二代、第三代的故乡都是——新疆。”作家丰收写出了每一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的心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捍卫我国边疆稳定的“西长城”,自1954年创建至今,它已经走过了65年的漫长征程。报告文学《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以下简称《西长城》)是送给兵团最好的礼物。作者丰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创作的土壤,全景式地反映了兵团走过的60年风雨历程。他从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奔赴新疆、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片死亡之海开始写起,然后写到他们屯垦戍边、剿匪平叛、兴修水利、开荒造田、种植棉花和瓜果,使新疆变成郁郁绿洲的辉煌历史。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精魂所在 , 丰收也深知“报告文学是知识分子理性认识、把握社会的一种方式”。他怀着巨大的勇气,选择以兵团成立60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为素材,旨在创作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气、神的《西长城》。即使孩提时代已经在新疆生活,但是搜集大量的人物资料和兵团史料,仍然是丰收需要攻克的大工程。从确定作品创作主题之后,丰收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资料整理与实地考察之旅。丰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那一段历史,于是他不断地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新闻报道,常年与孤灯清影为伴。在这期间,他基本上把兵团的每个团场连队都跑了一遍,采访了200多人。丰收还坚持与兵团里面不同性别、性格、职位的人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他从250万兵团人中选择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兵团人作为作品的主体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丰收的这本书里还收录了大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照片。正如丰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功夫到了哪一步,你就能达到哪一步。”
透过丰收笔下的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兵团人对建设新疆的深厚感情。作品中不仅介绍了兵团创始人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大人物”是如何开始建设新疆的艰难创业史,也讲述了用一公斤粮票找到老婆的理发师小麻子、为建设新疆舍小家的棉花专家陈顺礼、马武军与他“一个人的哨所”等这些“小人物”的动人事迹。只要是丰收视野所及之处,他都希望用自己的笔将兵团人可歌可泣的生活刻印在宏大的历史长河里。
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丰收坦言自己有时也会觉得很累。但是,当谈及为什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时,丰收十分坚定地说:“在西北边疆,这一群人有家国情怀,他们在沙漠的边缘,在边缘的地带,一直坚守着一代人、坚守着又一代人。我想传达的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幸福中间的人,使他们多多少少能记起来,他们的安逸和幸福是因为一部分人在付出。”丰收将这部作品取名为《西长城》也有着特别的寓意在里面。丰收认为“屯垦戍边它本身就是一座可移动的长城,这座长城是用兵团人的青春、生命、血脉铸就的。数百万兵团人一直坚守在西部边疆,守卫祖国,就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一代又一代的新疆兵团人,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生命的第一位,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新疆这一片绿洲上。丰收的《西长城》描绘了这群新疆拓荒者们真实的生活画面,它是“一部拓荒者的劳动交响曲,是一首儿子献给父辈们的颂歌,也可以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有将士们的凝固雕塑群像”。
《西长城》里塑造的时代拓荒者群像,充分显示了新时代人们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保家卫国这一爱国行为的肯定,以及对铸剑为犁的兵团精神在当下社会的弘扬。《西长城》也因此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它的获奖,推动了兵团文学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作家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文艺观。
(杨景交)
【人物档案】
丰收
出生于1950年,籍贯河南夏邑,作家。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有《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西上天山的女人》《镇边将军张仲瀚》《铸剑为犁》等。2018年8月11日,《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