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5次,“人民至上”出现了不止一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最多、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人民至上,深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走好“人民至上”的赶考之路。
深入基层听民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一线,是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水平的大考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遍基层才能心里有数,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要积极深入基层,沾沾泥巴接地气。情况明,才能底子清。实践表明,到不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是不是和群众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有没有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一样,抓工作的力度和效果也就不一样。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既然身在基层,就要真正扎根于基层,走街串巷,多食“烟火味”,多看“灯火情”,把下基层当成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和分内事。要继续发扬"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好经验好传统,放下身段,俯下身体去与老百姓接触,拉家常,说百姓话,吃百姓饭,睡百姓床,干百姓活,入乡随俗,“接地气”,始终坚持“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多走、多看、多访、多听,鞋上沾泥、身上沾土,多当“田头”“地头”“村头”干部。
“身”入基层,更要“心”入一线。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最直接地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下基层既有方法问题、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感情问题、立场问题,不仅要“人到”“身到”,更要“情到”“心到”。和群众打交道,就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一个过程,身入群众并且深入群众,方能叩开群众心门,走进群众心里。干部下基层究竟深不深、真不真、实不实,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脚上有土,群众心里不堵。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沾沾泥巴接地气,多和群众唠唠嗑、拉拉家常,倾听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面对面听听群众最真实、最朴实的心声,听真话、察真情,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感知基层最深处的脉动。要善于做到“敲门认亲”,与群众打成了一片,走进了群众的心里,把群众工作从机关大院搬到群众家里,让干群更加面对面、心贴心。
真抓实干解民忧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解民忧,就是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要真抓实干,纾解“痛点”、打通“堵点”,打通“末梢堵塞”。群众对事对物的表情,往往写在脸上,或困惑迷茫,或兴奋期盼,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悉心体察,总能读懂。实践证明,靠近百姓一步,百姓就贴近你一分。在电影《焦裕禄》中我们看到,县委书记焦裕禄经常参加群众会议,有的会议就在瓜棚里举行,有的在生产队长家里召开,还有的在村民堂屋里,随时随地聚在一起,就能解决问题。百姓与党委政府面对面,有话大家说,办法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坚持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当最大的事、当家事常事,多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面对群众诉求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面对问题敢于较真碰硬,不躲闪、不逃避、不拖延,坚持抓早抓小,打破问题的“原形”,找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质的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埋头苦干,有真作为,有实举措,争当“实干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绝不是眼高手低、搞花架子就能解决的。要摒弃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工作作风上的“漂浮病”、干事创业上的“庸懒病”,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时时真作为,处处真尽责,拿出实举措解决群众诉求,推出一系列既有力度又接地气的务实之举,顺着民情民意去干,带着真心真情去办,用行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忧虑、最急盼的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为民惠民便民之举赢得民心、民爱、民誉,在角色担当中体现出实干精神与务实作风,将群众的心中诉求转化为稳稳的幸福。
为民谋利聚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才会把你捧在手上,党的立场、观点和宗旨,从来不是玄妙而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而生动的实践。
严于律己,胸怀国之大者,不谋私利。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党员干部怕麻烦、不担责、不会干,面对群众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棘手难办。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深入群众不够,向群众学习不够。要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自己也是百姓”,更是人民的“公仆”。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最牵挂的人,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把民生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基层党员干部经常与群众打交道,在工作中要自觉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民生福祉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同频共振,与民声民意同声同气,要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地位,党的成就都依靠人民。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走到群众当中,多些调查研究,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在基层寻得良师益友,汲取群众鲜活智慧,从群众中取得真经。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群众的感受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解决问题办法往往就在其中。很多时候,摸清群众生活的难点,弄清群众办事的痛点,听清群众热议的焦点,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群众身边的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事群众最能作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理应让群众成为重要参与者,要善于集聚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度,打开群众的“话匣子”,了解到群众的“心窝子”,听群众的实话、真话、牢骚话、刺耳的话,倾听群众心声,群众才认可你,接纳你,愿意给你掏心窝子,支持你,拥护你,愿意与你交朋友,给你出主意、想办法,用“群众方”答“群众卷”,才能成为群众认可接纳的自己人,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更顺当。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隆平高科技园 尹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