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文学记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 ——舒婷《致橡树》
内容简介:
在不少游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到过鼓浪屿,就不算来过厦门;没拜访过舒婷,就不算来过鼓浪屿。这就好比人们来到湖南凤凰,就必定会提到沈从文,想到《边城》一般。
内容简介:
在不少游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到过鼓浪屿,就不算来过厦门;没拜访过舒婷,就不算来过鼓浪屿。这就好比人们来到湖南凤凰,就必定会提到沈从文,想到《边城》一般。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 ——舒婷《致橡树》
在不少游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到过鼓浪屿,就不算来过厦门;没拜访过舒婷,就不算来过鼓浪屿。这就好比人们来到湖南凤凰,就必定会提到沈从文,想到《边城》一般。
舒婷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从小随父母定居在厦门。虽然她后来写过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她是诗人,常常把她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因为《致橡树》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传诵至今,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介绍舒婷,主持人都会说,这是写《致橡树》的舒婷。于是,“舒婷”就与“致橡树”合二为一了。
1977年初夏的一天,舒婷陪着她的老师兼同乡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 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一件大胆的事。他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舒婷听后很有想法,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那么挑剔?又要温柔,又要漂亮,又要有才气。女性也有自己的看法,她们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于是,那天回到家,她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人们都希望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呼唤平等和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首具有影响力的诗。她采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依附型爱情观进行否定,并提出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平等,独立,而又深情相依,共同成长,共同面对风风雨雨。
第二天,舒婷把这首诗给了蔡其矫。他将这首诗抄在一张废纸上,塞进书包。后来,蔡其矫把这首诗带到北京,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那时艾青还住在史家胡同,北岛天天陪着他。北岛偶然间看到这首《致橡树》,就开始与舒婷通信。
1978年,北岛与芒克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今天》杂志,第一期是油印的,发表了《致橡树》。舒婷原名龚佩瑜,这次她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作“龚舒婷”,其中,“龚”是她的姓氏。但是北岛提议把“龚”字去掉,只留下“舒婷”二字。这首诗原名《橡树》,北岛和艾青建议改成《致橡树》。
一年以后,《诗刊》编辑部主任邵燕祥将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79年4月号上。有趣的是,舒婷并没有拿到稿费。因为当时《诗刊》不知道舒婷在哪里,所以就把钱交给了《今天》,北岛后来不好意思地告诉舒婷,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
《致橡树》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个普通的青年女工,一下子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1980 年舒婷被调到福建省文联工作,同年,《福建文学》组织了专题研讨会讨论舒婷的诗作。《致橡树》还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温暖了广大女性的心灵,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由于《致橡树》的巨大影响,舒婷家的地址曾被印在鼓浪屿的导游图上。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导游带团来到她家所在的巷口,向游客介绍,这就是写《致橡树》的舒婷的住宅。
这首诗流传开来后,有不少女读者向舒婷反映,没遇到心中的“橡树”。舒婷后来又写下《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过去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妾为丝萝,愿托乔木。十年“文革”刚刚过去,人们似乎都不太敢谈论爱情。舒婷说,“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生相依”。“永远分离”是为了真正的、彻底地“终生相依”, 即在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互扶持,她将呼唤女性的平等和独立意识与爱情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促进了当时女性的觉醒,对形成女性新的爱情观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致橡树》更是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
(高求忠)
【人物档案】
舒婷
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其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