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李季《玉门诗抄》

内容简介:

多少人爱恋着,明媚秀丽的水乡。多少颗年轻的心,长起翅膀飞向南方。可是我呀,我却爱着无边的戈壁,我把玉门油矿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李季《玉门诗抄》

多少人爱恋着,明媚秀丽的水乡。多少颗年轻的心,长起翅膀飞向南方。可是我呀,我却爱着无边的戈壁,我把玉门油矿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石油诗人”的李季,写下这般诗句表达自己对玉门的热爱,更是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极大称颂。在那一望无际的戈壁上,在祁连山下那块神奇的土地上,李季为中国石油文学留下了一笔笔灿烂的遗产。在众多的作品当中,短诗集《玉门诗抄》更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与深远的影响。即使时光悄然流逝,也难挡其散发出来的光芒。我们都道“春风不度玉门关”,却很少了解在玉门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

1952年,李季来到玉门,担任矿党委宣传部部长,从此他与玉门的不解之缘便开始了。李季在这个远离繁华的边陲之地扎根,在与玉门石油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深刻体悟到石油人的坚毅与顽强、血性与感性,因而吟唱出《玉门诗抄》这样的诗歌集。在这部诗集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的矫揉造作,有的只是李季的赤热与真诚,以及与石油战士们牵连不断的那份浓浓真情。在玉门,李季不像是一个宣传部部长,更不像是一个文绉绉的作家,而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石油工人。他每天忙上忙下,行走在荒凉的戈壁上,察看井架的情况,同工人们“打”成一片。一次机缘巧合,李季认识了王进喜。一天晚上,气温很低、寒风刺骨。李季发现王进喜竟然只穿了一件十分单薄的棉衣在工作。李季便问道:“你的老羊皮衣服去哪儿了?”王进喜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给司钻了。”李季得知后,坚决脱下自己的老羊皮衣服给他穿,王进喜不接受,李季就发脾气。王进喜只得作罢,收下了李季的一片“暖心好意”。

茫茫大戈壁,一眼望不到头,即使长久居住在此的人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不用说对于像李季这样初来乍到的人。一次他独自一人外出,不慎在辽阔的戈壁滩上迷失了方向。夜幕降临,沉沉夜色将李季渐渐吞噬,耳边只有风沙的呼啸声。可豁达的李季并没有惊慌失措,反倒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一头钻进厚厚的沙子里,就这样过了一夜。在玉门油田的几年生活,让李季彻彻底底成了一个“玉门人”,任谁都不能说半句玉门的不好。在这里,他同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苦同乐。他已经爱上了这块看似荒凉的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玉门人,爱上了艰苦奋斗的玉门石油工人。

人们常言:作品来源于生活。正是对玉门的热爱和自身丰富的生活实践,让李季创作出大量的“石油诗歌”。1955年出版的《玉门诗抄》,共收录了李季石油题材的短诗25首。每一首短诗都盛情地歌颂石油工人们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传达出玉门人所特有的自豪感。质朴的文字,刻画出那个特定的年代新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中国人热切盼望祖国越来越好的期望与信心。在《我问昆仑山》中,他说:“仰望昆仑山,昆仑顶着天。昆仑昆仑我问你,千山万岭打从哪儿起?”这似乎是在询问昆仑山,我们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该如何建立起来。在诗的最后,他写道:“遍山都有油,遍地油如泉。不怕劳动的就是勇敢的人,那钥匙就是一颗勇敢的心。”不管在当时或者现在,或是未来,要稳定发展我们的石油事业,都必须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李季曾写道:“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其实凡有石油诗的地方,也都有李季。李季1980年因病与世长辞,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质朴的笔触来讴歌中国人民最善良、最朴实的品质。中国石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他的贡献与努力。正如孙犁所说“他不是天生之才,而是地造之才,是大地和人民之子”。这位时代的记录者,这位平凡却伟大的“石油诗人”,值得我们铭记,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石油诗更值得我们去珍藏和思考。

(刘婕宇)

【人物档案】

李季

1922年出生,河南唐河人。笔名里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曾任《长江文艺》主编《诗刊》和《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其代表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石油大哥》《红卷》《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