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峪村位于桑植县东部,是隶属于竹叶坪乡的一个边远小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0户,1220人,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班子队伍战斗力不高,亟需找到一条后发赶超的新路子。
在后盾单位张家界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组织部驻竹叶坪乡浸峪村工作队指导帮助村里创新推出“浸峪六策”基层治理方式(《关于加强班子建设的三条措施》《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三条措施》《关于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的三条措施》《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三条措施》《党群联动“双积分”制度》《关于推进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五条措施》),不断建强班子队伍、提升治理效能,稳步实现善治兴村目标,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多措并举 建强“两委”班子
针对浸峪村“两委”班子作风不实、战斗力不强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把建强班子、带队伍、树标杆作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了《关于加强班子建设的三条措施》。优化分工合作。坚持唯才是举、量才使用、就进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岗位分工、责任区域,设立高质量发展组、民生保障组等工作小组,加强工作协调,有效发挥村“两委”班子整体功能。完善组织体系。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民”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民代表联系群众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使村域发展或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处理及时有效。推行绩效考核。依据工作实绩与年度民主测评结果,对班子成员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浸峪村班子成员的作风得到了转变,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得到了提高。
强化监督 建设清廉村居
构建权责分明、公开透明的村级事务监管体系,推动村干部照单履责、依规用权,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制定了《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三条措施》。分级限额支出。对村"两委"成员的财务支出分级限额,实现了村干部干事与财务规范的有效平衡。优化报账流程。制定《小微支出清单》《财务报账审批单》,规范资金的使用及报账流程,规范村务监督评议会运行程序及村务监督。实行项目预审。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务支出的公开透明度。每次周例会前,村务监督委员均先召开评议会,所有监督事项讨论通过后,再上班子会讨论,把监督真正落到了实处,再加上定期进行公示公开,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大为提高,成功建成县级清廉村居。
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关于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的三条措施》。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通过对保洁员实行区域分工、绩效考核,压实保洁员的岗位责任。按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设置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垃圾亭,引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减少垃圾填埋与焚烧。提升家庭卫生治理水平。开展“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对示范户进行挂牌表彰与物质奖励,并将卫生治理列入“屋场会”与党员会的宣讲内容,提高了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度。不断推进美丽屋场建设。投入90万元建设美丽屋场,涉及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新建项目13个,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余万元。建设村部附属工程400㎡,完善村部设施和功能。联合浸峪园林公司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绿化品质,打造田园风、乡土味。现今,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呈现出“村在树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
“软硬”兼施 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离不开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浸峪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制定《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三条措施》。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招募一批文艺爱好者组建浸峪文艺队,并对文艺队提供一定支持,培育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与村民共建文化休闲微广场,加强文化“硬实力”。举办特色文体活动。挖掘茶马古道传统文化、当地红色故事、优秀模范事例,通过竹文化节、文艺队演出、村广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党群联动 凝聚工作合力
充分引导党员、群众“站出来”,积极参与浸峪村各项工作,促进党员带动群众、党群联心联动,制定了《党群联动“双积分”制度》。通过设置党员群众“双积分”规则,对积极作为的村民发放“积分卡”,积分可在“双积分超市”兑换等值商品,党员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如今,浸峪村已发放47张“积分卡”,覆盖到每个村民小组,他们活跃在疫情防控、抗旱救灾、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流动的“编外”志愿者。
实干实为 建设产业新圈
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与产业发展统筹推进,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立足驻点村实际,制定《关于推进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五条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旅游服务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拓展业务范围,注册商标,打造浸峪品牌。成立村劳务有限公司,承接村内工程用工的派遣业务,增加村集体收入,仅“美丽屋场”项目建设就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余万元,实现了“就业在村、致富在村”。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指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成立村劳务公司,承接村内工程用工业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投入50万元建成950亩黄柏基地,推广种植黑玉米500亩。盘活闲置资源,“浸峪楠湾”高端民宿进入试营业阶段。推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商标、品牌、土地和营销服务等方式入股村内其他民营经济主体,将其纳入村级集体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市场营销、文化旅游等方面专家人才30多人为浸峪发展献计献策,对返乡创业人才、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进行重点培养,对有突出贡献人才予以表彰奖励。推动对外合作,探索打造“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方式。加强与慈利县赵家岗土家族乡新安村、长沙银行张家界分行、张家界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吉首大学等相关单位的深度合作,解决融资难,营销水平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在市委组织部驻浸峪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现在的浸峪村班子稳、人心齐,村民安居乐业。“一门式”服务从全乡排名靠后追赶至全县第一名,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创历史新高,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3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6%,首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民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