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做活三篇文章 推动富民强村
——临澧县佘市桥镇蒋家村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佘市桥镇蒋家村位于临澧县城西部,是文学巨匠丁玲的故乡。全村总面积8.56平方公里,辖30个村民小组,810户3055人。村“两委”成员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29人。2014年纳入省级贫困村,2017年脱贫退出。近年来,蒋家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红色旅游+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生态农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同心美丽乡村”“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一、坚持党建引领,做活产业发展文章。充分调动干部、党员、群众三方积极性,聚力推动产业发展。干部带头干。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谋划、主动作为,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以茅屋岗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建成智慧大棚120个,面积近300亩,已形成拥有黄桃、李子、樱桃、蔬菜等多种生态果蔬的采摘园,2022年接待县内外游客8万人次。党员当模范。产业发展初期,由村党总支牵头,“两委”干部自己掏钱带头示范,流转土地种植藤椒1000亩、油茶4000亩,年创收5000元/亩,以实实在在的效益提振产业发展信心。在村干部的带动下,130多名党员加入合作社,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群众跟着干。看到带头的一批党员尝到了甜头,400多名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先后建起了精品油茶园、果蔬采摘园、农耕文化园、自然蜂蜜园、农家花卉园等15个产业基地,2022年总产值近1000万元。
二、发挥名人效应,做活红色文旅文章。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擦亮丁玲名片。围绕丁玲生平、文学创作和革命事迹等挖掘红色故事,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投资3200多万元建设丁玲故居,配套丁玲文化广场、丁玲文学创作基地、文学会馆、丁玲人生景观道路,景区旅游功能不断拓展,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培植民宿文化。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吸引社会投资2000多万元,培育耘溪山间、茅屋岗生态农庄等精品民宿,建成“临澧味道”农产品展示中心。结合村民集中建房、宜居小区建设试点,重点打造“民宿一条街”,规划建设连片民宿20栋,打造成集旅游、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为一体的集中休闲地。激发乡贤潜能。成立乡贤理事会,深入挖掘本土乡贤资源,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创业,积极引导乡贤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建言献策,培育乡贤“智囊团”,目前已吸引10名乡贤能人回村。积极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广泛宣传乡贤文化,以乡情为纽带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三、盘活资源资产,做活集体增收文章。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澄清底子。根据《佘市桥镇蒋家村“三变”改革工作方案》,分级分类清产核资,悉数盘点村内资源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注重对连片资源提取“公约数”,对闲散资源合并“同类项”,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村级资源资产,促进村集体增收。召开村民大会明确产权归属,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保障资源资产科学化利用。创新模式。一方面,采取“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形成村集体以项目、农田水利资源入股,合作社以资金入股,公司以技术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坚持多样化发展模式,探索物业出租、劳务组织、资源发包、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优化分配。以贡献大小、股权比例为主要参考,综合考量脱贫人口等方面因素,进行产业分红,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