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码头街道金花坪社区以“党建+”机制创新促民生,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班子过硬、队伍得力、载体丰富、服务到位”的工作新格局。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一、二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国家、省级6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坚强堡垒。
融通服务,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一是推动自治,组建网格自委会。组建网格自治委员会,通过居民自荐、组织或个人推荐、社区下派等方式,产生自治委员会委员。由网格长任网格自治委员会主任;网格红管家、社区民警任网格自治委员会副主任;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网格员和居民代表等人员任网格自治委员会委员,更好服务社区居民,改善社区治理难题。
二是服务创新,架起群众连心桥。在网格内设立“民情格子铺”,召开民情恳谈会,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听取民声,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让社区治理与居民服务互动起来,收集涉及便民服务、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建议362条,帮助解决民生实事389件。“二三四六”社区工作方法,获得湖南省民政厅推介。
三是凸显功能,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区文明市民学校、道德讲堂、公益课堂、文化之家、儿童之家、社区图书馆等功能作用,成立12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队,通过举办讲座、演讲、平安家庭、文明家庭评选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先后组织参与文艺演出4场,宣传覆盖人数达4000多人次,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聚力量,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一是网格重构,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坚持把群众自治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创建了“四级四联”模式,即“社区党委+网格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纵向体系”,和“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做、难题联破”的“四联横向模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隙治理新格局。
二是力量重构,配强网格管理“一队伍”。在网格组建“网格红管家”团队,吸纳干部、在职党员、公安、志愿者等多类人员,形成了“四务四长八员”队伍,通过亮明身份、分级家访、星级评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活了网格动能,真正实现了“红管家”管“红网格”。同时,结合“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三色问需”机制分等级收集群众需求,积极解决矛盾纠纷186件,获益群众2000。
三是职能重构,完善服务职责“一清单”。资阳区创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试点单位,社区通过社会组织合作,成立了康雅智慧医养服务中心、社区智慧服务工作站,实现“五社联动”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智慧社区综合体,并形成长效运营管理机制。
融合机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一是党建引领,共谱治理和谐曲。社区通过打造“党建+”小区治理模式,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小区治理的主要抓手,补短板、抓提升、求突破。小区党支部及时收集居民诉求意见,协调解决问题,构建党支部领导下各类主体协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小区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是自治强基,共绘治理同心圆。社区积极探索“1+2+N”模式,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商议、公示、表决因地制宜制定居民公约,引导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打造“网格红管家”“民情格子铺”等微自治项目,组建“红管家巡逻队”实行综治维稳、安全巡查等工作一体化管理,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如社区网格微信群上居民反映某小区路灯不亮,影响夜间出行,获知此信息后,社区立即与路灯公司联系,并向居民反馈答复意见,从而保证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三是“五会”联动,延伸治理触角。实施党委领导下居委会、居民议事会、物业恳谈会、网格红管家例会、自治委员会“五会”联动,通过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的“五事议事法”,对社区各项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小区、楼栋、单元。
融汇资源发挥社区治理能量
一是搭建智慧平台,实现信息“云”上来。大力推进网格群众工作微信群全覆盖,按照“一网格一群,一户一人”的方式建立微信群,依托城乡末端社群感知系统构建社区治理实战化平台,自动汇集辖区的社情民意、群众诉求和志愿活动等数据。
二是推动智慧赋能,文明教化“线”上管。积极开展雪亮工程“六进六护”活动,积极推广建设社会面视频监控安防系统,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通过多功能综治中心,实时监控社区街道小巷、沿街卫生等不文明现象,并大幅提升治安防控体系能力,全年无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诉求“线”上办。创新打造“群众点单、网小格派单、部门办单、纪检督单、群众评单”“五单”工作模式,形成双向服务、共建共赢的区域化服务新格局。通过“互联网+”实施帮困救助,社会救助对象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低保流程的电子化管理。社区设立图书阅览室、法律援助和就业培训等便民服务点,开展就业帮扶、社会救助活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