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开展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报告明确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是总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总目标。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衡阳市石鼓区角山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乡村治理标准化为抓手,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引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角山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的乡镇,辖区内不仅有城市社区、农村,还有征拆工作接近完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近年来,角山镇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突出了引力共聚、引资共育、引智共培、引新共促、引策共护,以“五引五共”的乡村治理标准化新模式,打造角山镇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引力共聚堡垒强
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开展乡村标准化治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突破乡村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抓实抓好乡村治理标准落地。角山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
一是夯实组织基础。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系统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针对基层党员特点,精心设计各类型式多样的党课,结合身边突出的优秀事例、优秀党组织、优秀思想工作经验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丰富基层党员教育学习内容。坚持目标导向,瞄准打造“星级基层党组织”的目标,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党组织在农村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组织建成新时代坚强战斗堡垒。扎实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锤炼党性,筑强堡垒。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推行把基层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三向培养”模式。大力选拔在乡村振兴、综治维稳、疫情防控等重大斗争实践中能够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干部,进入机关干部队伍和村“两委”班子。同时,坚持和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健全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制度,统筹各方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发挥主体作用。立足群众需求,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惠民项目资金用于党组织、村委会、群众工作站为村民兴办最急需、最紧迫的实事好事,解决居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等。精准精细编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网格,搭建联户平台,探索了“党建+乡村治理标准化”“小区党建+安置房治理标准化”等试点模式,扎实开展党员“五个到户”活动,大力推进农村党员联片、联户制度,将党建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改水改厕、农房建设等各项村级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引资共育产业优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村企联建、全民参与、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大力发展乡村车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结构科学、管理规范、收益稳固、分配合理”的田园综合体和农业产业链格局。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牵头,引进优质企业,在项目选址、施工建设、场地管理维护上为企业提供服务,让辖区内的村民直接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300-500元/亩,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
二是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立足本地特色,围绕君玲食品、香樟苑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周边村民经营农家乐,结合民宿旅游,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打造集休闲农业、亲子乐园、观赏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链,既带动本地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景村共建改善乡村环境,也带动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就业,盘活村内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了企业获利、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的三方获益的良好局面。
引智共培人才旺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宣传,改变大众对乡村的“固有印象”。通过派驻驻村第一书记、鼓励选调生扎根基层、聘请规划、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等,汇聚各类专业人才到乡村来。同时积极搭建产业发展的平台,扶持一批农业企业、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产业人才,吸引人才和投资。
二是推动人才回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把本乡本土在外学有所成的大学毕业生引进来,把在外经商办企业的农村致富能手引进来,把优秀退役军人引进来,引导和鼓励本乡本土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反哺家乡。对回引对象开展集中培训,进乡村两级跟班培养。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帮带机制。回引人才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村务管理、产业发展等工作。
三是培养人才壮大。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扶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人才等。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通过外出培训、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干部提供多种培训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科学谋划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新共促文化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的硬件可以重建,但以文化为内核的“灵气”则不可复制。必须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一是满足新需求。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村村响、“门前三小”等文化设施的惠民功能,帮群众实现“兴趣爱好有节目、活动表扬有阵地、休闲娱乐有条件”。
二是开展新活动。大力开展“最美农户”“最美屋场”等评比活动,引导百姓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崇尚科学、抵制陋习,树立新乡风、新民风、新家风。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有计划地举行庆典活动及节令农时活动,成功举办春社民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文明礼仪,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弘扬新思想。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多形式、多载体向群众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勤俭节约、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中,利用公开栏、网上群众路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村规民约的知晓率和执行率,形成“我制定、我承诺、我遵守”的良好氛围。
引策共护环境美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一是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扩面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作,落实“门前五包”模式,以点带面,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在辖区对污水、垃圾乱排乱扔乱弃等环境违法行为实时监督、快速打击。建立了“巡防员+网格员”巡河巡林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以网格信息采集推进问题整改。
二是居住环境改善。由村干部和小组长组成摸排小组,结合“五个到户”等工作,深入一线逐户摸排,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厕,并按户到人完善工作台账。利用村村响广播、公示栏、电子显示屏、小组微信群及入户排查机会,向农户宣传改厕政策、知识,增强农户想用、愿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让“厕所革命”惠及百姓。加快推进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彻底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持续加大农村污水处理。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着力从水质、水量、运行管理等方面巩固提升供水成效。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道路硬化、拓宽、安装路灯、新建农贸市场、新建村部,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硬化、乡道改善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融城效率。各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村村通硬化公路,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持续改善,能够基本满足镇及周边乡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