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邵阳市双清区坚持“重点在党建、落点在城市、治理在基层”的理念,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一、整体谋划,上下联动,全领域完善共建体系
为了把组织沉下去,把治理效能提上来,双清区搭建“1+N”共建体系,实现党组织全面覆盖。“1本手册+N个站点”,盘活治理资源。制定党建《参考标准指导手册》,推进党组织设置更科学,站点建设更规范。组建小区(院落)党支部105个,小区党组织覆盖率100%。按照“共性推进、个性体现”原则,规范党群服务站的选址、布局和标识,建成54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不断巩固拓展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成果,推动182项公共服务事项“马上办”,26项高频政务事项“就近办”,逐步形成“15分钟服务圈”。“1个核心+N元共治”,用活驻区元素。构建以9个街道大工委、54个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共驻单位、驻区企业共同参与的共治体系,区教育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35名区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在乡镇街道担任兼职委员,确保三级吹哨报到机制高效运转。引导“小微企业”进社区、进小区,共享阵地资源,共议社区事务,提供劳务输出岗位46个,解决就业200余人。“1个轴心+N个行业”,激活治理动能。以党组织为治理轴心,成立首个物流行业党支部、互联网行业党支部,在商圈楼宇组建首个党建联盟,在产业链上组建7个党支部,两新行业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建设16个宝庆骑手之家、1个红色货车司机之家,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总体格局。
二、分类施策,全员参与,全方位探索共治路径
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最适合本地的治理之路。单元门口建好四级体系。选好队伍,以楼栋为治理单位,选取小区党员、楼栋长、单元长等兼任居民小组长,单元内选居民代表若干,组成“1+X”团队,将“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居民”四级组织架构建进单元楼。搭好平台,建立单元微信群,设置单元意见箱,做到群消息“天天收集”,意见箱“周周整理”。做好服务,小组长根据需求精准派单,居民代表就近就便精准服务,确保“一呼即应、随喊随到”。分类施策打造四类品牌。按小区有无物业、院落有无围墙四个类型,打造“红色+”系列党建品牌。在有物业商品房小区,推动39名党支部成员,9名业委会、物业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红色管家”应运而生;在无物业老旧小区,推行“红色领航”计划,支部党员旬走访、月座谈、季总结。在有围墙国有企业改制院落,共享“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资源,发挥“五老”威望高、群众基础好的优势,推选“金牌调解员”,推动议事解难自治化;在无围墙城郊院落,组建院落党小组,成立村(居)民自治委员会,开展“美丽院落”评选,激发党群共治热情。齐抓共管组建四支队伍。党员先锋队、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居民自治队伍抱团发力,开展“儿童托管”“捐资助学”“名医义诊”等公益活动。200支党员先锋队,16家注册志愿服务团队,2000余名注册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中,展现“最美逆行背影”,涌现“巾帼双清”“情暖双清”等志愿服务品牌。5000余名居民代表自发参加治安巡逻、关心互助等阳光志愿团队,涌现“宝东之星”“莲荷夜话”“党员申大叔工作室”等10余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党员示范带头、各类组织群体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三、统筹推进,配套发展,全流程优化共享成果
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全方位发展,全面满足居民生活、物质、文化需求。网格化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推动防疫、综治、党建“三网合一”,规范设置四级网格体系,重新划分网格650个。针对老旧小区较多、环境整治不佳等问题,建立“党支部+党员+群众”网格化工作机制,支部引领党员以网格为单位,上门走访、问卷调查、交流座谈,走访居民1.2万余人,发放问卷3000余份,充分采纳居民意见建议,制定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方案,启动棚户区改扩翻建32栋,改造老旧小区137个,惠及群众1.9万户;成立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以“三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协同化建设,用活小区资源。整合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商务楼宇、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用房资源,建设集文化长廊、共享书屋、心理咨询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站,按照“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的原则,收集住户喜好,了解居民特长,挖掘小区特色,开展听老兵讲红色故事、非遗传承、家风故事会、浓情端午.粽叶飘香等活动,让生活有温度、邻里有感情、小区有活力。一体化推进,带“火”红色旅游。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高质高效推进红色文旅融合,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让城市建设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升级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激发群众爱党爱国情怀。擦亮红色旅游品牌,开发姚喆故居红色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编印红色书籍,打磨精品党课。潇湘红色故事汇、“回栏街里忆烽火”、VR全景展览馆等品牌初见雏形,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姚喆故居年均吸引10万余人次参观学习,红色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资源,全民共享红色经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