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农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今年以来,浏阳推动科技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派出121名农业类科技特派员奔赴乡村一线,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培育本土人才,提质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以科技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新品种+新技术,奏响现代农业发展新乐章
发展生态农业,振兴乡村产业,实现精细管理,需要大批科技特派员上阵。作为田间地头的科技“及时雨”,他们不仅面对面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更为农户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科技指导课。
“能将自己在大学里学的技术通过‘特派员’这一角色应用到实际中,我真的很开心。”龙桂友是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教授,也是浏阳市派驻古港镇愚公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2014年,龙桂友为合作社带来黄桃新品种“锦绣”。从病虫害防治到种植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再到为基地员工进行培训,他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倾囊相授。
“锦绣黄桃何时下肥、何时修剪等关键技术,龙教授都亲自为我们讲解。他做事非常认真,对我们也非常严格,最关键的是他做出来的成果令人钦佩。”浏阳市愚公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晏资坤说,今年生态基地种植的黄桃亩产量达到了3000斤以上,经济效益也在一年年上升。
专家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为企业谋划发展方向。在过去的10多年里,晏资坤的主要收入来自水果销售。受龙桂友启发,他开始发展现在的科普体验、特产销售、水果观光采摘一体化农业公司,产值由600多万元增加到了1100多万元,还带动了40多个就业岗位。
在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双清的指导下,好爸妈种养合作社采用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今年种植的400亩早稻平均亩产量为800斤,亩产效益提升10%至15%;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卫东为秘景合作社引进2个繁殖落叶杜鹃新品种,属国内首次推广落叶性杜鹃,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一片片农田、一个个派驻点,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田”,科技成果的“转化场”。今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加持”下,浏阳共引进新品种、新产品319个,推广新技术221项。
带着科技下乡,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三农,通“畅”致富道路。今年,浏阳共派驻121名农业类科技特派员分成畜牧、水产、果树、油茶、水稻等9个科技服务小分队,不仅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更是助力浏阳特色农业产业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
深冬时节,气温骤减,低温寒潮天气影响着蔬菜产业发展。为了解蔬菜生长情况,长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安乐与周清华、邓稳桥两位专家又组团来到联点的蔬菜种植基地——达浒镇书香村的博美种养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作为科技特派员,他们时时放心不下基地的情况,每个月总要跑上一两趟。
“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下,我们通过辣椒秋延后栽培技术,让辣椒在树上保鲜,延长到春节前后上市。”浏阳市博美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小端介绍,这样就能错季上市,实现价格和效益双提升。
今年以来,三位科技特派员围绕辣椒、茄子、丝瓜、苦瓜、叶类菜5大种类,在浏阳市联农、裕和、博美、南芬等基地开展长沙市蔬菜生产“双高双新”试验,科学规划种植计划,推广苦瓜嫁接技术、丝瓜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辣椒秋延后栽培技术,让合作社的产量、效益都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王安乐带领长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教授在博美、新丰高科等基地建立了4个“院士农业—长沙市蔬菜双高双薪”试验示范基地,并助力盈集农业与湖南农业大学邹学校院士工作团队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在浏阳的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力量提质浏阳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湖南省林业局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牵头对镇头镇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油茶林进行测产,合作社在今年干旱情况下,通过实施“三华新品种+水肥一体化”技术,达到亩产鲜果1529斤的高产成效;蕉溪镇早田村在科技特派员肖伏莲的指导下,举办首届荷花美食节,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
聚焦乡村振兴,培育乡土实用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模式推广工作,到科技成果转化遍地开花,再到培养本土农村科技领军人才,浏阳不仅把科技特派员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引擎,更是以人才力量助力培养农业农村本土领军人才。
每年免费赠送100箱种蜂给蜂农,发展社员300余户,年产蜂蜜200余吨……从养蜂“门外汉”到致富“领路人”再到产业专业人才,袁风格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2010年,袁风格成立浏阳市多友园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步步发展蜂蜜产业。随后,市农业农村局高级畜牧师伍国强成了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员。“多亏有科技特派员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的合作社、产业才能够顺畅发展。”袁风格表示,派驻科技特派员下乡这一招,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了巨大能量。
“通过这几年一步一步带,他成长了不少。而且他自己也好学,经常会去各地参观学习。”伍国强说。
今年,袁风格还多了一个身份——浏阳市蜂业产业人才联盟专业人才。“今后,我会把新技术传给需要帮助的蜂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推销和技术研究方面,让山里的蜂蜜走出去,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甜蜜事业’。”袁风格表示。
今年以来,浏阳通过现场指导、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方式,开展培训17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实用人才。
“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今年8月,浏阳聚焦蜂蜜、水稻、油菜、油茶等优势产业,成立了12个产业行业人才联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特派员作为产业人才联盟的中坚力量,不仅能让农村老百姓用知识“武装头脑”,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是以人才资源助力浏阳打造更多乡土人才。“下阶段,浏阳将继续丰富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实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组织效能,为浏阳落实人才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