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路了!这件大喜事最近可忙坏了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们。12月以来,立项争资完成后,虽然仍面对90万的资金缺口,但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干劲满满,纷纷入企入户筹资,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短短几天就筹措到57万元。“大家再加一把劲,争取早日开工、早日通车、早日通向更幸福的生活!”晚上回到村部,市科技局驻祥云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晏新跃在工作群里为大家鼓劲。
2021年5月,由市科技局、市直机关工委和省信用联社益阳办事处三家单位联合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祥云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工作队加强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产业、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环境,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打造“红色”堡垒
祥云村由6村合并而来。工作队驻村后,面对村党总支书记出缺、党员队伍凝聚力不强的情况,对全村党员进行了逐一走访摸排,征求意见,宣讲政策,争取支持。在对党总支书记人选取得基本共识后,顺利按程序将原副支书陈建华扶正。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晏新跃还把部队工作经验搬到了村上。“红军战士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介绍。受这一启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在合并前6个村所在地分别建设了1个党员活动室,每个活动室安排1名支部委员管理,组织片区党员就近开展教育宣传。
建成后,各项工作一经部署,支部委员就在相应的党员活动室召集片区党员开会,原本难推进的工作大家议一议后思想就通了,每位党员回去后也开始宣传落实。党员活动室成了政策宣讲室、党员村民议事室、党建工作前沿阵地,撤并村的党员以原村形式重新被组织起来,自上而下完善了村党组织体系建设。
推动“金色”发展
“我们之前开发了红薯片,正在火热销售,现在又接到了红薯粉的订单,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在红薯生产基地,脱贫户周桃香介绍,得益于红薯生产基地的建立,6名本地农户有了新收入,其中2名脱贫户的经济条件还获得了稳定提升。
今年来,依托市科技局驻村的资源优势,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发展特色红薯产业,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领办,打造一条集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省农信联社益阳办事处还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制订《金融支持祥云村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授信5961万元,支持村级产业发展。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100亩土地,并将闲置老村部改造成红薯生产基地,添置一批红薯加工机器设备,用于红薯片、红薯粉等红薯加工产品的集中生产,并摸索出“公司+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合作社申请了“悦福祥”商标,与红星市场销售大户合作,采取电商直播等方式拓宽销路、促进增收。自今年4月种植第一批红薯以来,已收获红薯1万余斤,制成红薯片成品1000余斤,目前已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盘活“棕色”土地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祥云村存在一批多年在外、未被收回利用的村集体资产,为此,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确定了“先清查盘底,后回收利用”的工作思路。
首先,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祥云村建立了集体资产台账,村集体资产的分布情况、实际状况、收益情况、针对性工作措施等信息一目了然,做到了心中有底、心中有数。盘清底数后,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片区党员组长迅速行动,通过反复上门、召开屋场会户主会等方式,与相关农户面对面交流,前后多达20余次。
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4月成功收回60亩村集体林地,并实现流转再利用,今年为村集体创收13.5万元。加上原有收入项目,今年村集体收入达22万元,比2021年的7万元增长了214%。
营造“绿色”环境
“房前屋后打扫一新,住的地方越来越舒适,还有最美农户的评选奖励,大家参与环境卫生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唐国良是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户”,他介绍,得益于村里党员们的带头发动,现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住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1年,工作队发起号召,以“零投入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村内事务,先后在东冲湾组、汤家湾组实施,通过党员、组长带动,群众参与,实行农户责任划分,各自清扫责任区,陈年垃圾得到了清除,房前屋后得到了清理,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群众的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自觉管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2021年底,又实施了村民服务中心周围的提质改造,打造成群众最喜欢的集聚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把全村群众都动员起来了,村集体还因此节省了保洁开支。(通讯员: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