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水,援疆情——吴玉辉《援疆干部》
静谧清冷的天池、苍劲浓翠的峡谷、碧波万顷的草原、星星点点的毡房……广袤新疆的每一帧风景都是人们心驰神往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及部分省市对新疆的援助从未间断。1996年,为了促进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中央做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政策指导下,各地的援疆干部陆续抵达新疆,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特殊的环境和内涵,更是赋予了这群浩浩荡荡的援疆干部以特殊的意义。风尘仆仆的援疆干部到达新疆后,面对的是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劳动力匮乏,甚至土地贫瘠等诸多不利的状况。他们不能像观光客那般,第一时间沉浸在新疆的独特风光中。他们带着无言的使命和激情,刚放下行囊便扎进当地群众中。这群援疆干部穿梭在陌生的草场毡房之间,化身为智囊团,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群众的日常需要问题。他们还跋涉在沙丘大漠之中,带着医生们到各个牧区为群众看病,为缺电的牧区送去太阳能照明灯。
对于新疆而言,这个陌生的群体不是由一位位专家、领导组成的,而是由不同血缘的家人朋友所构建的。在这片先人用生命守护过的疆土上,援疆干部这个群体以对待家人的方式,用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凝聚了这片异域人民的心。千千万万的援疆干部一起为新疆带去了希望,并在几年的时间内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吴玉辉也是援疆干部中的一员。2002年夏天,他作为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领队,来到天山北坡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任州委副书记,在新疆这方热土上工作、生活了三年。他在当地工作时,还先后资助帮扶了6个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结束援疆工作回到福建后,吴玉辉对自己的那段过往仍然心心念念,于是他决心将对新疆的情感和记忆用文学记载下来。由于白天要工作,他只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来写作。他常常从暮色将至写到次日清晨。一年多过去,《援疆干部》这部25万字的小说终于诞生了。吴玉辉在《援疆干部》的后记里说,新疆天山北坡是他魂牵梦绕的心灵故乡,如今,他用一本20多万字精心创作的作品,对自己的“心灵故乡”进行了倾情的书写。他把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援疆工作的一种延续。
说起新疆,小说中自然少不了描绘天山天池、索尔巴斯陶、江布拉克等独特壮美的新疆风光。热情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颇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为没有亲自到过新疆的读者全方面地展示了新疆的与众不同。但除了绘景,吴玉辉更是以大量笔墨塑造了李怀河、田力、刘山东等一群援疆干部形象,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着他战友的影子。以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为切入点,吴玉辉将种植菌草、帮助贫困母亲做手术等亲历事件写进小说里,描绘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波澜壮阔的援疆工作背后,反映的是援疆干部这一特殊群体身上所蕴藏着的宝贵时代精神和人性光辉,展现的是祖国边疆的大美,超越民族的大爱,心手相连的情怀。
2013年,《援疆干部》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相继用汉、维吾尔、哈萨克三种文字发行。后来,吴玉辉还将自己的6.6万元稿酬悉数捐给昌吉州的6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援疆干部》是由援疆工作亲历者饱含深情创作的援疆故事,也是献给援疆工作者的一曲颂歌。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源于生活实践,都出自吴玉辉及其战友在新疆大地留下的坚实脚印。援疆干部对于新疆而言,既不是一位简单的旅游者,也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他们却对新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遥远的距离和巨大的反差带来了情感上的深入,促使着援疆干部们不自觉地对新疆这一片土地付出更独特的理解和热爱。援疆干部与新疆的故事,也一直在延续着。
(徐宁怡)
【人物档案】
吴玉辉
福建东山人。著有长篇小说《守护》《援疆干部》《平安扣》,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等。小说《援疆干部》两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