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大时代,小故事 ——金宇澄《繁花》

内容简介:

2011年5月10日中午,金宇澄在一个上海方言网站“弄堂网”上敲下一行字:“独上阁楼,最好是在夜里”。他没有想到,这句独具上海风味的文字,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小说《繁花》的引子。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大时代,小故事

——金宇澄《繁花》

2011年5月10日中午,金宇澄在一个上海方言网站“弄堂网”上敲下一行字:“独上阁楼,最好是在夜里”。他没有想到,这句独具上海风味的文字,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小说《繁花》的引子。金宇澄依着这句话,开始用方言写作上海人在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小说最初名为《上海阿宝》,以沪生、阿宝、小毛3个上海青年的行动为主线,将上海市民生活交替呈现,既讲述了3位青年的上海生活记忆,也呈现了那个时代上海市民流水席般的浮华生活。《繁花》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写照,既是一部上海市民的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在小说连载过程中,金宇澄不时收到网友的跟帖反馈,其中既有对小说内容提出质疑的,也有给小说的写作提供素材的,更有催稿的,这种即时的反馈给予金宇澄一种动力和刺激,给他的写作带来很大裨益。

临近小说尾声阶段,金宇澄凭借一个文学编辑的直觉,意识到这篇无意识写作出来的帖子可能是一篇长篇小说的规模,于是他把这篇文章做了整体修改,准备投稿给《收获》杂志,接下来的故事就为大家所熟知了。2012年,《繁花》在《收获》的发表引起文坛轰动,2013年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后来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网络小说首次获得如此大的殊荣。随着《繁花》的获奖,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金宇澄本人、这位文学的“沉潜者”。

金宇澄1952年出生在上海长乐路的一条里弄里,小时候性格比较孤僻。中学辍学后,金宇澄待在家中,家中恰好有一套许广平编的《鲁迅全集》,这成了他的精神滋养之一。1969年,金宇澄远赴黑龙江插队,他第一次距离上海这座城市如此之遥远,直到1977年,他才返回上海。当金宇澄回忆起那段人生经历时,他认为这让他更加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相较于那些一辈子都待在上海的人来说,那段经历让他有机会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上海和上海人,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契机。

从黑龙江回到上海,金宇澄经历了一段迷茫期,但就像《繁花》的扉页上题的那句话:“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1985年,金宇澄将自己第一次写作的小说《失去的河流》投稿给《萌芽》,发表后又被《新华文摘》转载。因为这篇小说,金宇澄参加了上海作家协会的“第一届青年创作班”,在培训过程中,他写出了小说《风中鸟》,发表在《上海文学》上,还获得了“上海文学奖”。1988年,金宇澄被调到《上海文学》当编辑。在当编辑期间,他陆续写过一些东西,但由于职业习惯,金宇澄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挑剔,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没有大量作品产出的原因,直到2011年,金宇澄才在网络上开始创作《繁花》。

对于《繁花》的写作,金宇澄强调创作过程是无意识的,最初只是一个普通人想要叙述和表达的心态。所以在《繁花》中,呈现的都是金宇澄熟悉的事情,沪生、阿宝是现实中好几个人糅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小毛是确有其人,他是金宇澄的好友;书中八九十年代的饭局也有许多是金宇澄的亲身经历,而这些经历背后都指向一座伟大的城市——上海。唯有上海,才能同时产生和包蕴如此之多的人生传奇,就像《繁花》的书名一样,一时之间,繁花争竞,竟不知该先采撷哪一朵。

《繁花》这部小说不仅是金宇澄丰富人生经历的再现,它的体例也很特别,金宇澄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话本体进行写作。但有趣的是,金宇澄的这种传统话本体的创作,是在网络上完成的,而网络即时反馈、即时修改的机制也与话本的讲述者——说书人的创作过程毫无二致:“‘宁繁毋略,宁下毋高’,取悦我的读者——旧时代每一位说书先生,都极为注意听众反应,先生在台上说,发现有人打呵欠、心不在焉,回到船舱,或小客栈他就会连夜要改。”而金宇澄也坦言,“我的初衷,是做一个位置极低的说书人”,而这种回归传统的愿望正通过现代科技而得以实现。繁花终归摇落,人生传奇也会有结尾,但城市永远有新故事,说书人的讲述也会一次次使繁花竞相绽放。

(江萍)

【人物档案】

金宇澄

原名金舒舒,1952年出生,上海人,作家。现为《上海文学》常务副主编。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繁花》,中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等。2013年12月,《繁花》获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2015年8月,《繁花》获茅盾文学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