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占地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26人,2112户,现有正式党员137人。近年来,人民路社区党委持续探索“党建+网格+小区支部+居民”的自治模式,精心打造红色、机制、爱心、活力四个引擎,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让居民自治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形成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红色引擎强化引领力。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不断筑牢信仰之基。一是延伸红色触手。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把支部建在小区。深入摸排党员、走访群众,指导成立了红色旗帜、服务先锋、聚力领航、人民医院家属小区4个功能型小区支部,覆盖辖区内全部小区,实现党组织体系一竿子到底。二是弘扬红色文化。坚持常规学习同时创新形式,组织重温入党誓词、老党员和红军后代讲红色故事,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唱红歌、拍摄“党史快问快答”抖音小视频、少年宣讲团讲红军故事、观红色影片等红色活动。建好红军苑、习语亭、党建示范走廊、党建示范墙等,濡染红色氛围,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场地和平台。三是树立红色先锋。社区按照“点亮一名好书记照亮一片,激发一位能干人服务一片,树立一个优典型影响一片,凝聚一批热心人治理一片”理念,积极挖掘讲好身边党员故事。如红色旗帜小区党支部书记毛庆喜,利用自身水电工技术,长期免费帮居民群众维修水电,为辖区楼道和巷子的路灯做维护,大家亲切称他为“驱散黑暗的技术员”;七旬老党员章立尤义务清扫庭院、夜间巡逻喊话,守护庭院平安50年如一日。社区把这些先进党员的核心精神提炼出来,精心打造了先锋楼、平安楼等示范楼栋及示范家属区,让身边党员先锋成为小区主心骨,充分发挥了旗帜引领作用。
机制引擎强化服务力。以“绣花”功夫加强社区治理,让文明城市创建成为“民心工程”。一是民意收集智慧化。在全区率先探索打造掌上云端智慧社区,坚持“便民全方位、服务零距离”的服务理念,深化网格化治理模式。按照“精简、集成、共建、共享”的总要求,建立网格微信群3个,启用“小智”机器人,网上网下实时互动,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二是网格服务精细化。把四个小区党支部纳入三个网格管理,详细掌握社区党员专业特长和服务意向,不断壮大“网格红管家”和志愿者队伍,68名红管家及志愿者常态化开展走访联系、矛盾调解等行动。三是共驻共建常态化。积极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定期协调召开社区兼职委员联席会议,驻点单位组织党员定期来社区报到,市区两级6家单位、165名党员积极下沉网格和社区,开展义诊、疫情防控、除雪防冻、创文巩卫、垃圾分类等工作,协调解决难题60余件,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爱心引擎强化凝聚力。聚焦居民需求,积极打造“三微”爱心品牌,让社区爱心汇聚,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一是红色驿站微服务。社区将便民、爱民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吸收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热心居民设立红色驿站,包括爱心服务站、爱心裁缝铺、爱心发屋等,为居民提供爱心药箱、便民雨伞、维修、水电安装、裁缝、理发等免费服务,把惠而不费的便民服务寓于基层治理中。二是睦邻系列微力量。积极打造“睦邻颐年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开设棋牌室、百姓书屋、户外健身区等功能场所,丰富了社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针对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生活不便问题,开办敬老爱心食堂,由服务先锋小区党支部牵头负责日常管理,支部书记胡赛军带领党员志愿者无偿服务,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环卫工人、特困残疾人等提供免费爱心午餐。成立睦邻同心营,让小区居民在支部帮助下挺身而出,楼栋窗户坏了互相修、庭院脏了帮忙扫,小问题来了帮解决。三是志愿服务微心愿。大力推行“党建携手志愿者”模式,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组建平安巡逻、政策宣讲、垃圾分类、爱心帮扶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65次,圆梦“微心愿”116个,长期资助2名贫困学生,帮扶困难党员群众700多人次。社区居民在接受爱心中传递爱心,“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蔚然成风。
活力引擎强化内生力。创新创建载体,打造文明创建亮点,激发社区内生活力。一是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素质。社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明社区”为主题,结合新文明实践站、“四点半学校”建设,着力打造社区瀚墨国学堂。定期组织辖区亲子家庭、弱势群体、辖区居民开展论语学习、葫芦丝教学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食为天巷还专门手绘了传统美德小故事等,让居民在音乐、绘画、诗书礼仪等经典传统文化的沁染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提升了道德修养。二是阵地建设提升互动体验。改变传统宣教模式,打造垃圾分类vr体验宣教中心,通过智能互动、静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践行环保、低碳生活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发展理念,共享城市之美,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三是评比激励提升学先干劲。社区每年大张旗鼓评比表彰一批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设立热心居民奖,让居民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比学赶超先进,争做社区好居民,争为社区做贡献。四是活动平台敞开交流大门。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联谊活动如邻里节包饺子、每家做道拿手菜的“万家席”等,居民在活动中不但打开了自家大门,也打开了彼此心扉,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