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文学记忆】沧浪之水濯我足 ——阎真《沧浪之水》
内容简介:
1992年,阎真回到祖国。他依然回归故里,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显然,加拿大的生活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就那段经历,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
内容简介:
1992年,阎真回到祖国。他依然回归故里,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显然,加拿大的生活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就那段经历,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濯我足 ——阎真《沧浪之水》
在寂静的深夜,一个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人,最后拿起一本薄薄的书,开始阅读起来。他很快就沉迷在书中,变得安静。时间也因此飞快地流逝。当他快要读完那本书时,天色已经变亮了。在曙色里,他的脸上居然挂着一串泪珠。他合上书,这是一本《李白传》。书中讲述了李白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传奇的一生。当他读到诗人晚景凄凉、在漂泊中因贫病而死时,不禁悲从心来,有为之一恸的冲动。
他就是湘籍作家阎真。当年他以株洲地区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生性就是一介书生,热爱学术与写作,于是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他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但是他并不是就此止步不前、不求上进。1985年,他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顺利毕业后不久就漂洋过海,去加拿大留学。数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最终使他发现自己在异国他乡似乎成了无本之木——他没法完全融入那里的核心生活,再三考量,最终选择了回国发展。
1992年,阎真回到祖国。他依然回归故里,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显然,加拿大的生活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就那段经历,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这是一部反映华人海外生活的小说,出版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反响,这使阎真不免有点失望。他觉得他在写作方面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些,他需要一个契机。读《李白传》而获得的灵感如同灵光一现,他决定要写出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来。2001年,阎真终于写出了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这部小说以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为背景,直面知识分子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生存的艰难和精神的苦痛。
《沧浪之水》主要讲述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的人生经历。起先他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与人同流合污,结果落得处处碰壁,生活也困窘不堪。他饱尝了人微言轻、任人玩弄于掌股的无奈与悲愤。后来他放弃自己的坚持,不惜以出卖同事来博取领导的信任,为此他又一路绿灯,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并且他的人生境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现实让他心里五味杂陈,在最后,他跪倒在一生备受打击的父亲的墓前,将父亲遗留下来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全部烧掉。这部小说还刻画了丁小槐、马厅长、董柳、晏之鹤等人。在近乎丑陋的现实生活里,理想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面的意味,恐怕就只能是见仁见智,随每一位读者去体验和想象了。被视为“知识分子小说”或者“官场小说”的《沧浪之水》以其真实性,在21世纪初的中国文坛赢得了广泛声誉,伴随着陈晓明、孟繁华等知名理论家和雷达、白烨、李敬泽等重要批评家接踵而至的赞辞,这部小说无论在知识界还是普通民众中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一直是文学作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屈原、李白等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知识分子群像,再到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有着关注知识分子命运的传统。在新旧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阎真继承了中国文学的这个传统,对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进行审视。借助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塑造,小说揭示了这群知识分子在清醒与沉迷间的矛盾、原则与规则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前的困惑和尴尬,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心灵的蜕变。阎真作为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以现实主义的严谨、洞察世事的锐利,书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也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索。《沧浪之水》好似长河之波,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中既有沉渣泛起的浊水,也有涤荡龌龊的清浪,尽管有清有浊,它终归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苏大平)
【人物档案】
阎真
1957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作家。2011年当选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代表作有《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曾在天涯》( 海外版名《白雪红尘》) 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