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在商州寻找文学的根 ——贾平凹《商州》

内容简介:

1982年,西安笔耕文学评论组召开贾平凹小说研讨会,在会上,大家非常不客气地指出,贾平凹的创作充满“严重的伤感情调”和“虚无色彩”。贾平凹面对大家的批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在商州寻找文学的根 ——贾平凹《商州》

1982年,西安笔耕文学评论组召开贾平凹小说研讨会,在会上,大家非常不客气地指出,贾平凹的创作充满“严重的伤感情调”和“虚无色彩”。贾平凹面对大家的批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早在1980年,贾平凹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出现了问题。他既不愿意跟着当时的同行走,自己又不知道究竟该写些什么。在困境和迷茫中,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商州。这一年,他到了霍去病墓,看见墓前雄浑古朴的石卧虎,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他在自己的《“卧虎”说》中写道:“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冥冥中这其实早已呼应了20世纪 80年代中期曾经如火如荼的一个文学流派:寻根文学。

从1983年春天起,每隔一段时间,在由西安通往商州的路上,就有一个青年出现,他的身影穿行在商洛七县上百个乡镇之间。走过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爬过一道道山梁,经过一个个集市,他这里停停,那里走走,有时又好奇地向人打听些什么,不时拿出纸笔写写画画。总之,看上去他就像个漫无目的游荡的流浪汉。

1984年5月,一部以商州山水和风土人情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商州》完成了,这部书最终在1982年,西安笔耕文学评论组召开贾平凹小说研讨会,在会上,大家非常不客气地指出,贾平凹的创作充满“严重的伤感情调”和“虚无色彩”。贾平凹面对大家的批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早在1980年,贾平凹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出现了问题。他既不愿意跟着当时的同行走,自己又不知道究竟该写些什么。在困境和迷茫中,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商州。这一年,他到了霍去病墓,看见墓前雄浑古朴的石卧虎,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他在自己的《“卧虎”说》中写道:“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冥冥中这其实早已呼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如火如荼的一个文学流派:寻根文学。

从1983年春天起,每隔一段时间,在由西安通往商州的路上,就有一个青年出现,他的身影穿行在商洛七县上百个乡镇之间。走过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爬过一道道山梁,经过一个个集市,他这里停停,那里走走,有时又好奇地向人打听些什么,不时拿出纸笔写写画画。总之,看上去他就像个漫无目的游荡的流浪汉。

1984年5月,一部以商州山水和风土人情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商州》完成了,这部书最终在本土的某种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实也是乡村文明的一曲戛然而止的挽歌。

写作《商州》的时代背景,无疑就是小说的大背景。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对此进行描述,但将改革开放之初,市场开放后小商小贩的活跃、征地拆迁矛盾的激化、乡办企业蓬勃发展等各方面都点染到了,巧妙地贯穿到小说的情景之中,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商州城乡的发展与差异。《商州》是贾平凹深刻地剖析中国社会时代发展变化和生活悄然变革的一面镜子,也是“寻根文学”蓬勃发展之时,贾平凹对文学、对社会日益凸显的城乡差别等各个方面思考的结晶。

(苏大平)

【人物档案】

贾平凹

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其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等长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等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丑石》 《商州三录》《天气》等。

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多个奖项。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