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文学记忆】创业路上的经典史诗 ——柳青《创业史》
内容简介:
60多年前,柳青孤身一人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村,在这里扎根十余载,以“卧薪尝胆”的韧劲,写下了影响当代文坛半个多世纪的皇皇巨著《创业史》。
内容简介:
60多年前,柳青孤身一人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村,在这里扎根十余载,以“卧薪尝胆”的韧劲,写下了影响当代文坛半个多世纪的皇皇巨著《创业史》。创业路上的经典史诗 ——柳青《创业史》
60多年前,柳青孤身一人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村,在这里扎根十余载,以“卧薪尝胆”的韧劲,写下了影响当代文坛半个多世纪的皇皇巨著《创业史》。
时光如白驹过隙,这个憨直而坚忍的文学巨匠已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他和他的“蛤蟆滩”却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的新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梁生宝”,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合作化运动期间农村社会各式人物活动全貌的画卷。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过程,曲折而艰辛。
小说从酝酿到成书,用了30余年时间。1952年,柳青带着满腔热血告别首都的闲适生活,主动前往陕西长安的一个村庄。他在村里的破庙“中宫寺”里,开始了《创业史》创作的万里征程。柳青在写《创业史》之前,已经有创作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的经验,但他是一个非常重视生活体验的作家,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进行了一段漫长又艰辛的农村生活体验。他仔细观察农民们在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各种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经常和农民们打得热火朝天,帮他们出主意。村里的婚丧嫁娶,甚至是哪家盖房子,柳青一样都不落下。柳青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对柳青的这种创作态度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1959年10月3日,柳青在皇甫村的破庙里顺利完成《创业史》第一部。这为柳青赢得名与利。不过,柳青在那时给自己定下了三条原则:不谈创作经验,不登报,不拍照。他把所得的16065元稿费,一分不取地捐给王曲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自己依然过着紧巴巴的生活。
而《创业史》第二部的孵化成型则比第一部要曲折得多。柳青在写作《创业史》第二部时正好遇上“文化大革命”,因此被中断了近十年。“文革”结束后,柳青重获创作的自由,可他却已经疾病缠身。令人感动的是,他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拖着病体继续创作《创业史》第二部。1976年柳青在病床上修改《创业史》第二部上卷时,已意识到自己可能完不成原定四部的计划,决定对第二部的结构、人物、情节做较大的改动和补充,把后两部的重要思想,争取在第二部下卷中表现出来。
遗憾的是他的这个计划也未能完成。1978年6月13日,柳青与世长辞,第二部下卷仅完成11章,《创业史》终成一部未完成之作,可《创业史》却是我们观察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柳青在计划创作《创业史》时,正值新中国大规模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之时。在小说《创业史》中,柳青向读者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个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一问题。
《创业史》是那个时代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它超越了同时代所有农村题材的作品。柳青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他对乡村生活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创业史》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发展到又一个高度,后来的陕西作家群深受柳青和《创业史》的影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文学创作都可以看到柳青的影子。
《创业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柳青把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凝聚在这“一幅说明大问题的小图画”里面。它不仅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柳青人生的一面大镜子。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中宫寺”里佝偻着身躯,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写下自己一生“创业史”的奋斗者柳青。
(杨景交)
【人物档案】
柳青
出生于1916年,籍贯陕西吴堡,作家。曾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其代表作有《地雷》《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