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 笔拓江湖 ——金庸《射雕英雄传》

内容简介:

2018年10月30日,作家金庸病逝,多家华语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表达痛失武侠大师的遗憾。“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对于20世纪中后期的华语圈,这句话毫不为过,当时,“武侠文化”成为华人一张响亮的名片。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笔拓江湖 ——金庸《射雕英雄传》

2018年10月30日,作家金庸病逝,多家华语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表达痛失武侠大师的遗憾。“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对于20世纪中后期的华语圈,这句话毫不为过,当时,“武侠文化”成为华人一张响亮的名片。古龙、梁羽生和金庸,三位作者、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开创了鼎盛的武侠时代。

金庸原名查良镛,1955年,31岁的他是香港《新晚报》的编辑,受香港大环境的影响和同事梁羽生的鼓励,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并以笔名“金庸”完成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由此直至1972年正式封笔,金庸的武侠创作之路历时17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将自己的 14 部作品连成一副对联,加上《越女剑》,他一共创作了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第三部长篇武侠小说,也是影响最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作家陈墨曾说:“《射雕英雄传》成了一部经典性的作品。它不仅是武侠故事的经典,也是小说艺术的经典,因为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及结构形式。《射雕英雄传》当然也成了金庸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分界线。”

《射雕英雄传》最初连载于 1957~1959 年的《香港商报》,后被收入《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被称为“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讲述了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期间,在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国两大强敌的历史背景下,以郭靖为主角的一群乱世豪杰,闯荡江湖、历经世事成长为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的故事。小说反映了战乱及暴政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饱含爱国主义情愫。其基于真实历史背景的创作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明显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武侠小说的。小说由一位说书人开场,一段“叶三姐节烈记”的故事,把北方人民被金兵欺侮的苦难生活与南方君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相对照,引起了杨铁心、郭啸天等众人的激愤。作为武侠小说的开场,这是新颖而大气的,既交代了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制造出充满使命感的氛围。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以传奇为主线,人物附庸于情节的模式。他着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先将人物形象个性化,然后把故事的发展“交给”人物来统率,让人物的性格引领情节的设计,这才成就了如郭靖这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金庸更着重突出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宝贵精神以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崇高品格。这也让郭靖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富有人格魅力的经典人物形象。在创作《射雕英雄传》期间,金庸不仅要兼顾他的编辑工作,同时还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那个时期他大量接触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在武侠小说的情节处理方面,金庸也有所借鉴,尤其是郭靖与黄蓉在牛家村密室疗伤的那一大段,戏剧风格明显,场面和人物调度有明显的舞台剧特色。

《射雕英雄传》出版成册后,拥有各阶层的众多读者,其中大学生、中学生最为忠实和痴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彻夜阅读,成了“武侠迷”的共同回忆。

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将《射雕英雄传》改编成59集的电视剧,1985年引进中国内地播出,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内地众多“70 后”“80 后”的集体回忆,甚至影响了中国内地两代人的价值观和择偶观,它从一部武侠剧延伸成为涵盖青春、爱情、理想等多方面的记忆。

《射雕英雄传》被公认是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模式、新格局、新时代的一部作品,它的发表彻底打响了金庸的名头,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其“侠义”精神也振奋了几代中国人。

金庸曾说:“武侠精神在于侠,而不是武,侠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种精神在社会上是永远存在的,只要人与人有关系,这种侠的精神永远存在。”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精髓,也是他的小说最吸引人、最感人的地方。

(李琼)

【人物档案】

金庸

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金庸曾荣获 2000 年大紫荆勋章、2004 年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