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文学记忆】棉花的温暖 ——铁凝《棉花垛》
内容简介:
这一回荡在冀中大平原上的声响一直萦绕在铁凝的记忆深处。多年后铁凝自己也未曾想到,4年的知青生活会令她如痴地追忆着那段在大平原与棉花相伴的日子,思考着那片土地上的女人们在不同时境下的命运。
内容简介:
这一回荡在冀中大平原上的声响一直萦绕在铁凝的记忆深处。多年后铁凝自己也未曾想到,4年的知青生活会令她如痴地追忆着那段在大平原与棉花相伴的日子,思考着那片土地上的女人们在不同时境下的命运。棉花的温暖 ——铁凝《棉花垛》
“摘花呀,摘花呀!”
这一回荡在冀中大平原上的声响一直萦绕在铁凝的记忆深处。多年后铁凝自己也未曾想到,4年的知青生活会令她如痴地追忆着那段在大平原与棉花相伴的日子,思考着那片土地上的女人们在不同时境下的命运。铁凝对棉花的情愫,丰富了她在创作初期的篇章,成就了她的《棉花垛》。不仅如此,铁凝创作《棉花垛》的心路历程,还让人们看到那个年代的女作家是如何在面临西方思潮的冲击时,跟随自己内心的记忆在中国的热土上寻求精神创作源泉而砥砺前行的。
《棉花垛》是铁凝在回归城市、面对新的时代背景而创作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被誉为她小说转型时期的成熟之作。20世纪80年代正值思想解放,人们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氛围中走出来,中国文坛五彩缤纷,很多优秀的作家都做了很多前卫的实践。面对五花八门的时尚潮流,铁凝觉得自己有点跟不上形势,害怕自己落后。在这样焦虑的心态下,铁凝开始探索新的风格,尝试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麦秸垛》。
《麦秸垛》的出世确实让人们眼前一亮,其冷峻、沉重、神秘的风格已不同于铁凝以往的单纯明丽。评论家纷纷称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在这个铁凝,是一个我们已略感陌生且有些神秘的铁凝。”但是铁凝的这种转型在收获好评的同时,也饱受着不够成熟、略显青涩的争议。连铁凝自己也坦然承认在《麦秸垛》中弥漫着处处寻变的急迫,语言描写上也有失自然。
在文坛急促的转型中,铁凝曾一度迷失掉方向,丢失了原先写作的态度。正是在这个时候,铁凝萌生了创作《棉花垛》的想法。但是,铁凝并没有立马下笔进行创作。相反,在面对社会的各种评论、经过各种反思后,铁凝又将情怀追溯到那段在冀中平原的时光:那段她在土地上下种、间苗、掐花尖、打花杈、采摘棉花的岁月;那段她一心想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把自己“晒”成他们的容貌,在八月的正午坐在棉花垄里晒太阳,脸颊疼痛难忍,层层爆皮也怡然自得的日子。在回想那段让她倍感温暖的日子中,铁凝开始抛开杂念,进入了比较自如的创作心境。
因此,与创作《麦秸垛》一心求变的焦虑不同,铁凝在创作《棉花垛》时内心是愉悦的。她说:“写作《棉花垛》时内心有一种愉悦,就是开始比较自觉地放弃一些东西,放弃这会使我看起来怎样的念头。”就这样,铁凝潜心创作,将她在知青生活中偏爱棉花的回忆设置为小说的环境,用女性独有的感觉去感悟生活。在《麦秸垛》发表之后的第三个年头,读者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了铁凝的《棉花垛》。《棉花垛》和《麦秸垛》的主题一脉相承,但是与《麦秸垛》还带有转型的青涩不同,《棉花垛》显然更加成熟。在《棉花垛》中,人们宛然看到了一个在新时期独立、成熟的铁凝。在《棉花垛》创作期间,铁凝又心生了创作《青草垛》的想法。虽然在那个时期,作家们都喜爱创作系列小说,盛产“三部曲”,但是,完成《棉花垛》以后,铁凝不再刻意地追求文坛的“时髦”。她说:“我并不想轻率地迁就这个‘三’字,我不准备为了尽快凑成‘三垛’便扔给读者一个潦草的故事。我希望读者能从这篇小说里看出我对文学一如从前的认真。”
《棉花垛》不仅是铁凝转型的成熟之作,还是她创作心态成熟的标志。每当铁凝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时,她追忆道:“我记住的还是棉花本身,我觉得只有棉花释放出的温暖才最真实。”在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节点上,铁凝回归冀中大平原,在棉花给予的殷实温暖中,以新时期女性独有的风姿,迎接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杨颖)
【人物档案】
铁凝
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作家。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等。曾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老舍文学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