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人性之美,劳动之美 ——张贤亮《绿化树》

文章来源: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 2022-08-01 15:24

????_20220628150905????.png

人性之美,劳动之美 ——张贤亮《绿化树》

1993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第二年,全国掀起了一股经商热潮。贺兰山下,名叫镇北堡的明代古堡里,一座影视城开业了。在这座后来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影视城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而这座影视城的创办者,是当时已经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张贤亮。张贤亮喜欢将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称为他的立体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确占据了他后半生绝大部分的创作时间和精力。但其实早在影视城开业的9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

在这篇以自我为原型的小说中,张贤亮多次提到的“镇南堡”,实际上就是“镇北堡”。不过在小说中它并不是一座享誉盛名的影视城,而是劳改农场的犯人们寄信、获取信息和采买物品的去处。虽然对比劳改农场它显得十分繁华,但终究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镇子。我们很难揣测张贤亮在描写这个朴素小镇时是否勾勒过它的未来,但仔细观察小说中的主人公章永璘,恐怕就不会对张贤亮在后半生下海经商,最终创作出了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感到意外。

章永璘是张贤亮计划创作的“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出现在短篇小说《初恋》、中篇小说《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多部小说中。章永璘的人生轨迹与张贤亮大体相同。1957年,张贤亮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 22 年。在劳改农场的岁月像是一场噩梦,此后,关于“饥饿”和“性压抑”的记忆成了张贤亮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

在《绿化树》里,章永璘也备受饥饿折磨,因为食欲得不到满足,他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统统抛弃,将知识分子的全部智慧都用在了怎样更多获取食物上。而马缨花的出现拯救了章永璘,她用从倾慕于她的男性那里得到的食物喂养章永璘,解决了章永璘的饥饿问题,并且用女性的温柔善良呵护着章永璘,使其恢复了人的尊严。

在劳改农场里的章永璘是备受折磨的,但也是积极进取的。虽然条件艰苦,但章永璘一直坚持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在小说中就多次被提及。尽管处于社会边缘,章永璘却一直在想办法获取最新的时事消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大局。始终保持敏锐的时代观察力是章永璘的一个特点,也是张贤亮的一个特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第二年,张贤亮立马顺应时势,投身商海,凭借多年阅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将荒凉的戈壁建设成了享有盛名的影视城。

张贤亮将后半生都投身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这部实体文学作品创作中,而很少有传统的文学作品发表。2014年,随着这位一生传奇的作家离世,原计划创作的九卷本系列小说——“唯物论者启示录”再也没有完成的可能,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除了之前的那几本,198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也应属九部中篇系列之一,但并未在标题上注明,说明张贤亮其实早已放弃了系列创作计划。

虽然张贤亮本人未留下只言片语,但是普遍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曾引发争议的“红地毯”描写。在小说《绿化树》的结尾,主人公最终脱离了“劳改农场”的苦海,“走上红地毯”。许多评论家都曾建议张贤亮将“走上红地毯”一段删去,理由是有“俗气”之嫌,破坏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些评论,张贤亮都是置之一笑。与文学批评界一致认为的“俗气”“多余”相反,

张贤亮认为“走上红地毯”是很重要的一笔,那不仅仅是主人公个人命运的改变,还是中国社会开始全面改变的象征。2018年,张贤亮的《绿化树》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也肯定了他的这种坚持。从压抑中走来的章永璘凝聚了一代人关于那个时代的苦难记忆,而作为新时期创业者的张贤亮又是中国腾飞的见证。对于张贤亮,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他的人生,都是让我们无法忽视的历史记忆。

(周洪斌)

【人物档案】

张贤亮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曾任宁夏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员等。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初吻》,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青春期》《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及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绿化树》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