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为一代知青树一块碑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和他的知青小说成为社会热点。1982年梁晓声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获得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上映。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为一代知青树一块碑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和他的知青小说成为社会热点。1982年梁晓声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获得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上映。之后,《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前者被评为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梁晓声的名字随之家喻户晓,还形成了“梁晓声效应”。一提到梁晓声,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知青小说。梁晓声以北大荒为背景,谱写了一曲曲知青英雄主义的乐章,《今夜有暴风雪》是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部。《今夜有暴风雪》初载于《青春》1983年第1期。它以1979年初北大荒40万知青大返城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暴风雪之夜。小说以兵团知青返城引发的一场骚乱为中心事件展开故事情节,又以倒叙、插叙等手法,穿插了青年人的理想与爱情、生活与劳动、迷茫和奋斗。小说在批判极“左”路线的同时,着力歌颂知青对北大荒的奉献与牺牲,赞扬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今夜有暴风雪》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北大荒知青群像:勇于开拓、正直善良又热心助人的曹铁强,鲁莽重情义、后来壮烈牺牲的刘迈克,温柔纯洁又有些自卑、以身殉职的裴晓芸……梁晓声笔下的这些知青形象,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第一篇正面描绘知青大返城的小说,整部作品中关于知青历史和返城现实、团部暴风雪般的冲突场面和站岗的裴晓芸的温馨回忆,错落交织、有张有弛、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的生活,气势磅礴,风格沉郁,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誉为“英勇悲壮的‘知青’纪念碑”。《今夜有暴风雪》发表以后,社会反响强烈,成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梁晓声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他笔下的知青小说,大多写的是自己曾经的同伴,当年又叫“兵团战士”。军队编制,半军营化的集体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还有老战士们对知青们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兵团知青既有广大知青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亲历者,梁晓声认为,北大荒知青身上,既有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鲜明、可悲的时代烙印,也具有闪光的、可贵的、应充分予以肯定的一面。仅仅用同情的眼光将付出了青春和热情乃至生命的整整一代人视为可悲的一代,这才是最大的可悲,也是不公正的。梁晓声笔下的许多知青人物寄托了他对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他创作《今夜有暴风雪》, 就是“为了歌颂一代知青”,给他们“树一块碑”“加一块砖”。梁晓声说:“在那个年代里,有着一大批单纯的年轻人,怀着一种理想化的信念在生活、思考。”“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我感觉到我经历的时代有些事值得我记录下来。” 梁晓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反思知青的坎坷命运,用手中的笔,为人们展示了知青生活的全景,为那一代人雕塑了栩栩如生的群像,他们“一条腿屹立在大地上,另一条腿长跪不起;一只手托着改天换地的豪情高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攥着脱胎换骨的虔诚扪于胸前”。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代人,人们也没有忘记《今夜有暴风雪》。2018年9月,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高求忠)

【人物档案】

梁晓声

原名梁绍生,生于1949年,祖籍山东荣成,生于哈尔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等。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和《父亲》分别获得1984年全国中篇、短篇小说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