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 璀璨如星——董卓《国家的脊梁》

内容简介:

中国的近代史与屈辱、苦难分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旧社会,中国从此旧貌换新颜。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璀璨如星——董卓《国家的脊梁》

中国的近代史与屈辱、苦难分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旧社会,中国从此旧貌换新颜。回顾百余年来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深感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而提升国力必须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些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对国家与人民的贡献显而易见,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问,还有甘于为国奉献的精神,是不折不扣的“国家的脊梁”。他们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忘我地投入,只为提升国力,让中华民族不受外侮,屹立于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科学家前赴后继,奋战在各条战线,他们是共和国最可敬的人,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青年画家董卓的《国家的脊梁》正是以纪念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为目的而创作的。他选取了10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国科学家——王淦昌、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吴文俊、谢家麟、邓稼先、朱光亚、宋文骢、黄大年——为描绘对象。这10位科学家中,不少人负笈海外,最后舍弃西方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有的在基础科学领域默默耕耘,不求闻达;有的参与重大国防军事项目,用科学技术保家卫国。其中有“两弹一星”元勋,有著名的数学家、光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等。他们无一例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的战略与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家的脊梁》耐人寻味的地方,是作者把这些科学家的形象放置在璀璨的星空中。据董卓自述,这一灵感来源于2007年5月27日,为纪念“我愿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 1997年11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在画家看来,科学家为国家事业做出的贡献正如璀璨的星辰,永恒闪耀,永不磨灭。因此,董卓极具创意地把不同时期的共和国科学家放在同一星空中,令他们的形象共同闪耀,仿佛夜空中的群星一般,照亮祖国前进的道路。

在这幅巨大的壁画中,董卓并不是简单生硬地把人物放置在画面中,而是十分注意描绘各种细节,他用想象力来丰富人物的情境。例如,画面的中心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三位先生,他们正坐在一起亲切地探讨问题。为了标识出10位科学家的学科领域,董卓有意识地在他们的动作上进行调整,或在周边加上一些指示性的事物。例如,中国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被誉为“歼-10之父”的宋文骢手持一架战斗机模型仰望星空,而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身旁有一束彩色的光穿过,在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和中国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朱光亚身旁的是物理公式,围绕在核物理学家、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邓稼先身旁的是天体轨道图,等等。画面中还有许多几何图形,以及一些弧线,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指示科学家的身份。因为作者的巧妙处理,这些在平常绘画中极少出现的事物,并没有让画面变得凌乱琐碎,而是作为背景突出了人物的状态,使画面更加丰富。

10位科学家衣着不同,神态各异,所处年代也不同,却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画面中——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聆听,有的在专注地观察与记录。董卓非常生动地展示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即便画中许多人物年事已高,但其流露出的矍铄神态,正是他们毕生钻研与追问精神的写照。科学家们风采依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热忱,淡泊名利,专注于自己的科学事业,心系国家安危,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他们的智慧与付出,国家的安全得到保障,这些都深深打动、影响了一代代国人。

(黄积鑫)

【人物档案】

董卓

1984年生于湖南衡东。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作品《般若》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