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高原天路 ——白展望《青藏铁路》
内容简介:
《青藏铁路》描绘的是我国开发西部大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在这幅画中,火车徐徐经过巍峨的群山,开进西藏腹地,藏族牧民如诗般的生活画卷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
内容简介:
《青藏铁路》描绘的是我国开发西部大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在这幅画中,火车徐徐经过巍峨的群山,开进西藏腹地,藏族牧民如诗般的生活画卷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高原天路
——白展望《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描绘的是我国开发西部大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在这幅画中,火车徐徐经过巍峨的群山,开进西藏腹地,藏族牧民如诗般的生活画卷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条连接藏族同胞和汉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断取得非凡成就的奋斗路。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游历中国》一书中曾经预言:有昆仑山脉在,火车就永远进不了西藏。然而,2006年7月,经过仅仅5年艰苦卓绝的修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代表了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又迈进了一大步。
青藏铁路,又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最终到达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的开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通天路,穿越了西藏的历史,寄托着藏区与内地民族团结的梦想,昭示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更美好的未来。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决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从1956年开始,原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就对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千米铁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1958年,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进入21世纪,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出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青藏铁路的建设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除了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强、空气稀薄、坡道桥隧多等现实困难,还有“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关横在面前。1800多个日日夜夜,五度炎夏寒冬,十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白展望的《青藏铁路》没有直接表现青藏铁路本身,而是选择了一个温情优美的场面,将铁路上火车经过的瞬间作为画面的背景,具有点题之意。画面主体则是高原风光与牧民一家的生活,前景中那对藏民夫妇正牵着藏牦牛经过,仿佛是要出行。在画面中景,一位藏族老人正在用牦牛毛毡子做成的黑色牧帐旁忙碌,旁边是孩子和狗,周围成群的藏牦牛在高原上悠闲自在地吃草,火车的经过似乎没有打扰到这里恬静的生活。这幅画采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画面整体呈现出淡淡的灰黄色调,将高原无限壮美却又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自然地呈现出来。
20世纪50年代,董希文也画了一系列藏族新生活题材的绘画,如《千年土地翻了身》,反映农奴翻身步入社会主义新生活,画面主体人物明确,人物的喜悦之情真挚热烈。他的另一幅佳作《春到西藏》,借自然春色之景,表现藏民的新生。又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以深厚的西方古典油画功底,直接再现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人物不再是一个形式或符号,而是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人,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的载体。
同样是写实油画,与同类藏族新生活题材的绘画相比,白展望的这幅作品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他不是从画外观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直接叙述,而是运用藏民的生活和藏民的视角从侧面映照出青藏铁路的建成,沿着高原腹地的牧民目光远远望去,缓缓开过的火车为藏区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图景。画面没有主题人物或典型场景的设置,更没有恢宏的大场面,而是选取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瞬间,这瞬间犹如随手拍下来的镜头一样稀松平常,令人感到轻松悦目。
(朱莉)
【人物档案】
白展望
1959年生,陕西乾县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现为北京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美术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