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坚固的精神丰碑——杨奇瑞《众志成城——1998中国抗洪》
内容简介:
1998年夏天,中国南方多地暴雨持续不断,最终导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无数人民群众遭受水灾的折磨,生命和财产遭受极大威胁。
内容简介:
1998年夏天,中国南方多地暴雨持续不断,最终导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无数人民群众遭受水灾的折磨,生命和财产遭受极大威胁。坚固的精神丰碑
——杨奇瑞《众志成城——1998中国抗洪》
1998年夏天,中国南方多地暴雨持续不断,最终导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无数人民群众遭受水灾的折磨,生命和财产遭受极大威胁。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国家迅速发动数十万武警官兵抢险救灾。武警战士们第一时间赶赴洪灾前线,修复河堤,运送物资,转移受灾百姓,在最危险也是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用血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立即奔赴前线,指挥抗洪工作,安抚受灾百姓,慰问抢险官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上下关注灾情、心系灾区人民的安危,送上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面对不可抗拒的天灾,中华民族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事迹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人忘却,而是会始终被人纪念,长留人民的心中。
杨奇瑞的《众志成城——1998中国抗洪》就是一件艺术水平极高的纪念之作,它以气势宏大、构思巧妙而著称。1998年的抗洪救灾,因为历时长、动员人数多,有太多值得记忆的画面与细节在我们的脑海中翻腾,这也令艺术家在选取创作素材时颇费踌躇。面对纷繁复杂的场面,艺术家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把素材再加工后制成作品,如此一来,就势必割舍一些同样感人却难以表现的情境。另一方面,作为群体的救灾运动,如何去表现不同人物的集体行动,也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难题。这些问题,雕塑家杨奇瑞也为之殚精竭虑,他既试图用作品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又得考虑在众多同类题材的艺术创作中脱颖而出。
杨奇瑞为此专门去部队走访采风,访问了众多在前线参与过抗洪抢险的战士,他收集了许多一手资料,反复观看当时的救灾影像,仔细揣摩当时各种救灾场景。在无数材料中,他选取了四个经典的场景:“遮风避雨”“中流砥柱”“激流勇进”“誓师大会”。
杨奇瑞将这四个场景融合进一件完整的作品中。此座雕塑拥有一个极其醒目的巨大底座,甚至比作品的主体还要大得多。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常见,会有一种喧宾夺主的危险。但杨奇瑞创作的巧妙之处在于,巨大厚重的底座象征一股庞大的力量,喻示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军民团结一心,成了不可动摇的丰碑。他以厚重的基座来说明当年的抗洪抢险中,众人万众一心,铸就了坚固的精神长城,这样独特的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既别具一格,又能唤起观众崇高的情感记忆。
基座之上是早已深入大家心中的四个经典画面。这四个场景无不表现出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无情天灾时的英勇与顽强。在这些场景里,人民的利益都被放在了第一位,中国军人的风貌展现无遗。相对于巨大的基座,四个场景中的人物在体量上都显得较小,因为艺术家必须表现人数众多的抗洪场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杨奇瑞放弃了对细节的把握,相反,他十分注重刻画出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形态与精神面貌。杨奇瑞在人物群像的创作中仍然力求准确,对他们救灾时的不同动作与神态都有极其到位的刻画。因此,四个场景同时焕发出气势撼人的精神力量,令观众观赏时自动在脑海中拼贴出当年奋勇抗灾的鲜活画面。四个场面尽管有着自身的细节,但都在非常合理的衔接与过渡中展开。所以,即便面对人数众多的宏大场面,杨奇瑞也依然得心应手。他在把握抗灾抢险整体高昂的精神氛围的同时,也刻画出中国军人深感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在奔赴前线时积极备战的紧张心理状态。正是因为杨奇瑞的别出心裁,这件巨大的雕塑令人耳目一新,备受瞩目,并入选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黄积鑫)
【人物档案】
杨奇瑞
1957年生,江苏镇江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视觉艺术学院进修访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