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白衣天使”抗击 “非典” ——杜国浩《洁白的屏障》
内容简介: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古老而文明的东方国家毫无预警地打响,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非典”抗击战。
内容简介: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古老而文明的东方国家毫无预警地打响,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非典”抗击战。“白衣天使”抗击“非典”
——杜国浩《洁白的屏障》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古老而文明的东方国家毫无预警地打响,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非典”抗击战。2003年春,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病毒在中国悄然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非典”疫情从2002年年底在中国广东佛山首次发现,随着人传人的特性而快速扩散至全球,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传播迅速,一时间引起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同时也引起强烈的社会恐慌。为了抗击“非典”,一场全民战役在中国大地打响。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年中,疫情被逐渐控制。是谁奋不顾身,冲在了第一阵线?是谁手拉手,在生与死之间为中国人民筑起一道白色的“万里长城”?答案是这片热土上的数万医护人员。经此一役,“人传人”“飞沫传染”这些词语的可怕与寒冷,足以让任何一个亲历者都记忆犹新、毛骨悚然。而医护人员因其职业属性,必须面对面地接触患者,这是非常勇敢的。受命于临危之际,冒着生命危险而毫不退缩,无声地与肆虐于这片土地的病魔斗争的人,正是那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色粉又称软色粉,是一种从西方传入的绘画媒介,以矿物质材料加适量的胶质制作而成。在化学性质上,色粉比油画、水彩更加稳定,颜色饱和鲜明,可以经久不褪。受新海派影响,杜国浩对色粉画的探索开始得较早,同时,因为对主题性创作的偏爱,其创作内容通常直面人生,折射历史。杜国浩认为,在绘画上不仅需要主观的激情,同时也需要具有分量的社会题材来承载这种激情。《洁白的屏障》就是这样一幅体现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作品。面对“非典”这个重大的社会题材,杜国浩感到了一种义不容辞的召唤。
《洁白的屏障》为一幅粉画人物创作,采用群像式构图,穿着防护服的医护工作者们呈“一”字形排开,分割了整个构图的天与地。画面中占统领地位的颜色是白色,以防护靴的黑和医用口罩的蓝做点缀,色相饱和,质感厚重、沉稳,如油画般细腻;又因所使用的色粉材料的疏松性质而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忠实地记录着光影在白衣边缘颤动给人留下的视觉印象。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以群像呈现的医护工作者们呈自然体态站立,正在整理口罩、手套、防护目镜,刻画写实,一丝不苟,躯体塑造有如纪念碑般坚实,其脚下为暗色,头顶则为亮色,分隔这两块区域的正是人群身上最大面积的白色,结合画名《洁白的屏障》,可以感受到相应的画面隐喻:洁白的防护服既是医护人员与其面对的传染病菌的屏障,又是保卫人民群众,使其不受病魔侵害的屏障。所谓“白衣天使”,正是一群有血有肉、真实地奔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
《洁白的屏障》是继《众志成城》后,杜国浩的第二幅“非典”主题粉画创作。为了更好地还原人物的精神和工作状态,画家多次来到上海广中路地段的医院,观察、体会环境气氛和抗击过“非典”的医护人员们的举止。在观看穿戴防护服的演示时,画家被那严谨繁缛的程序深深震撼:“每天这么穿真的有必要吗?你们不烦吗?不热吗?”而对方的回答是:“科学的东西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的,身为一名医务人员,只有先有效地保护好自己,才能确保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其他人的安全,才能打赢这场艰苦战役。为了这个目标,再烦、再热、再苦、再累,我们都不会有怨言。”正是这种“战前准备”式的行为打动了画家,这一普通、平凡、日复一日的举动,却承载了生命的重量。《洁白的屏障》主题围绕社会事件,内容聚焦医者群体,却绕过了重大题材常见的宏大叙事,通过刻画戴口罩、整理护目镜等生活化细节,表现出医疗工作的严谨神圣。
现实主义创作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须知,这“洁白的屏障”虽真实地保卫了人民群众,对“白衣天使”们能起的防护作用却是有限的。因此,粉画中医生们平静的行为中,也带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牺牲感。观看这幅作品,在朴素而平凡的现实主义艺术语言背后,是激烈的情绪涌动。
(孙丹妮)
【人物档案】
杜国浩
1951年生于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粉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和基础部主任。粉画作品《假日都市》获“中国首届粉画展”银奖,《洁白的屏障》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