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中国成功“入世”——王少军、孙璐《中国加入世贸》
内容简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内容简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成功“入世”
——王少军、孙璐《中国加入世贸》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贸易组织(简称 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中国是GATT的23个创始缔约国之一。与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同步,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申请恢复GATT创始缔约国地位。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和努力,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名成员。这对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了深刻影响。
王少军、孙璐合作的雕塑作品《中国加入世贸》就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形象塑造。雕塑高约3.1米,呈四面体的柱式结构,通体着色,全方位、超时空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历史景观:从签署之日到举国欢庆的现场,从农民工、打工妹、上班族等群体的改变,到国际旅游、摩天大楼、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构成了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为了容纳更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两位雕塑家采取了打破现实空间的塑造方式,将不同比例与体量的人物置于一体,形成一种“叙事蒙太奇”,这在雕塑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主体情节展开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中,体现得很突出。雕塑正面是中国代表团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现场,同时呈现了中方代表与各国人士握手、大家举杯欢庆、电视直播等多个场景,形成整个雕塑的开篇;其他三个面随着这个主体情节展开,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内引起的热烈回响来分切、组合场面,比如守着电视看新闻报道的家庭、正在进行作业生产的工人群体、忙碌奔波的上班族、充满青春活力的摩登少女、满脸笑容的城市白领……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被艺术家交替剪接在一起,构成主体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四个面分别叙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回顾传统的中国主题性艺术创作样式,从没有这样跨越时空、变形夸张的人物造型处理。这里既融合应用了中国民间传统浮雕中的物象时空构造法式,同时也结合了现代雕塑的纪念碑造型在雕塑本体语言层面的有益探索。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加入世贸》不仅具有题材 / 主题的鲜明指向性,同时还探索了雕塑的社会时代性、本体创造性及二者的关系,从中找到创造与继承、探索与发展的维度,将中国主题雕塑的当代性意涵落在了实处。
这种叙事蒙太奇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能够使艺术家尽可能多地纳入素材、形象,加大创作空间和自由度。比如,要表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从城市到个人的巨大变化,艺术家可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发生的情节线组合、并列在一起,像《中国加入世贸》中重复出现的电视机,随着时空和场景的变换,起到连贯不同情节线索、深化主题的作用。在“入世”的现场,电视机在直播当时的欢庆场面,画面定格在一名阿拉伯人身上,这个细节暗示出签署所在地的异国风情。当画面转到中国,我们看到电视里是播报新闻的记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正是通过《新闻联播》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两个电视机在情节线上形成呼应关系,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感。
在这件作品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话题,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艺术家刻画的每一个细节都不陌生,那些形态各异的摩天大楼、轿车、进口品牌等早就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自己就生活在其中,和雕塑中的人物一样,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加入世贸》用简练的雕塑语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为我们呈现了这一都市奇观。
(曾小凤)
【人物档案】
王少军
1959年生,天津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雕塑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璐
1969年生,山东青岛人。199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