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春天的故事 ——张祖英《南巡途中》
内容简介: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鉴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形势,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决定去南方视察,他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找突破口。
内容简介: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鉴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形势,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决定去南方视察,他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找突破口。春天的故事 ——张祖英《南巡途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鉴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形势,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决定去南方视察,他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找突破口。在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发表了多次重要谈话,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些谈话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也激励了投身改革事业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邓小平南方视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着国家发展的规划布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南巡途中》是著名油画家张祖英创作于 2009年的作品,是向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幅致敬之作。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画家该如何表现?张祖英反复阅读当时的新闻报道、照片等历史资料,无数次思索构图,最后选取邓小平在列车中这一场景作为表现对象。这是张祖英的匠心独运,他没有刻意选择某些宏大壮观的场面,而是将笔触放在一个看似日常的时刻。他用日常工作场景来显现邓小平这位政治家的风采。一个寻常的场景,却揭示了政治家邓小平在规划社会发展蓝图时的果决与睿智。张祖英笔下的邓小平形象“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在《南巡途中》,张祖英塑造了邓小平在火车车窗边独坐沉思的政治家形象。衣着朴素的邓小平坐在火车座位上,手持烟卷,静静地望着窗外春意盎然的田野。桌上摆放着水杯、台灯、眼镜、放大镜、报纸、烟灰缸等物品,这些物品极其普通,却又不可或缺,它们一道衬托、反映出这位政治家的工作状态。眼镜、放大镜意味着邓小平已不再年轻,《深圳特区报》则间接暗示邓小平南方视察这一历史事件,已经堆满烟头的烟灰缸则表明邓小平正在严肃地思考关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此时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在张祖英笔下不见老态,而是有一种矍铄的状态,他深思熟虑的神态更是打动观众。张祖英的构图十分简洁,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被车窗分割,我们随着邓小平的视线望向窗外绿色的田野,那一派生机喻示着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
《南巡途中》的诸多细节展现出张祖英作为优秀油画家的敏感。如火车车窗白色窗帘的飘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张祖英笔下常有纤毫毕现的局部,例如,茶杯上的浅蓝色图案,张祖英也细腻地予以描绘;《深圳特区报》上的红色汉语标题,画家也精准地再现出来;眼镜放在报纸上,有极其细微的阴影,张祖英也完全没有忽略,而是一丝不苟地绘出。最令人称道的是《南巡途中》里的烟灰缸。烟灰缸透明,形状也比较奇特,特别是边缘的形状,十分难把握。但张祖英严谨细致地绘制出装满烟蒂的烟灰缸,不仅对它的大致轮廓均以捕捉,而且将烟灰缸最复杂图形的微小块面也极其生动地还原。在处理这样复杂但体量不大的物件时,张祖英并未忽略透明烟灰缸在桌上所投下的阴影。在光线作用下,材质透明与形状复杂的烟灰缸的朦胧阴影极不易绘制。然而,张祖英仍然很轻松地把握了烟灰缸与桌面的阴影关系,这是一个技艺极其娴熟的油画家才能做到的事。
面对各种各样的题材,张祖英都力图将画面绘成富有动人情调的作品。他的画优美安静,即使是面对重大题材,张祖英既能以极高的技巧传神地把握细节与氛围,又从不炫耀技巧,而是将技巧隐匿于各种高难度的细节中。因此,张祖英的画有种难得的气质,不事张扬,却以情动人。《南巡途中》自然也不例外,在画里,张祖英非常克制地表达了对一位伟人的无限敬意。
(黄积鑫)
【人物档案】
张祖英
1940年生,上海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级油画研修班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报》副社长、副主编。作品入选历次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曾多次获奖,并被国家选送参加第三届欧亚艺术展、亚洲艺术展,在美国、加拿大、科威特、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展出。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