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藏族同胞庆新年 ——潘世勋《扎西德勒》
内容简介:
藏族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为艺术家们进入西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原独特的雪域风光和人文特色吸引着一批批画家赴西藏采风写生。
内容简介:
藏族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为艺术家们进入西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原独特的雪域风光和人文特色吸引着一批批画家赴西藏采风写生。藏族同胞庆新年 ——潘世勋《扎西德勒》
藏族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为艺术家们进入西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原独特的雪域风光和人文特色吸引着一批批画家赴西藏采风写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更真切的生活,掀起了一股“乡土写实”的风潮,新的一批画家再次把目光投向西藏这个多姿多彩的地方,在美术界兴起了一阵“西藏热”。在表现西藏题材的艺术家群体中,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作品数量及艺术质量,潘世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1960 年春天第一次进入西藏时,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的学生。此后,在长达50余年的时间里,潘世勋多次赴藏体验生活并进行油画创作。从《翻身曲》(素描,1960)、《我们走在大路上》(油画,1964)到《高原集市》(油画,1981)、《新年》(油画,1991),他的目光主要聚焦于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精神面貌,并注重捕捉社会和时代变革中藏族同胞的精神变化,以及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表达。他创作的一系列藏族题材作品都成为时代经典,这些艺术创作向人们展示了翻身做主人的藏族同胞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不断夯实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扎西德勒》是潘世勋 1984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一年,他接到了文化部选派留学生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修的通知,在离开故土之前,潘世勋决定抽空再去一次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到拉萨时,正值藏历金鼠新年,潘世勋欣喜地看到西藏大多数地区的同胞已经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于是饱含感情地创作了《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描绘的是藏族同胞正在碉房屋顶上举办洛萨新年庆祝活动的场景。在藏区很多地方,藏民们居住在作品中表现的这种屋顶平整的碉房中。碉房形似碉堡,平整的屋顶可供打麦、晾晒,也是户外活动的场所。按当地风俗,藏历新年初三要敬奉“屋脊神”,那一天大家都纷纷登上各家屋顶。新的一年开始了,窗户及门上已挂上崭新的布帘,远景中可见别家碉房上已插好的一簇簇崭新的经幡,经幡染有蓝、白、红、绿、黄五色,在空中随风飘荡,人们借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画面中景沿梯而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古突”面疙瘩和炸好的“卡赛”都已备好,还有必不可少的醪糟青稞酒,散发着淡淡甜香。最具吉祥寓意的“切玛”五谷斗或摆在案前,或被藏民双手端在胸前,五谷斗上新绘有彩色的花纹,糌粑洒入其中,青稞插入其内,酥油塑制彩花也装扮在上,还有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麦苗围在供奉的神案周围。这一切都烘托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给藏族同胞带来的巨大喜悦。
在众多藏族题材艺术创作中,《扎西德勒》除了对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服装等进行客观再现外,还传神地捕捉、刻画了社会变化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及神态特征,这些构成了潘世勋藏族人物题材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中景沿梯而上的人们聚在一起,交流着一年的收获,不同的神态却伴随着相同的喜悦的笑容。在这一个个或苍老、或质朴的面孔下,那股坚定自信和昂扬乐观的精神令人动容,也成为潘世勋笔下藏族人物精神风貌的最佳体现。“扎西德勒”在藏语中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洛萨新年期间互道一声“扎西德勒”,即表达对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祈愿。作品以此为题,寄托作者在长达50多年的藏族题材艺术创作中,贯穿始终的那份对藏族同胞的衷心祝愿。
潘世勋曾撰文回忆自己画西藏题材的初衷,他说:“多年的体验与感受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也影响了我的艺术观。高原的美好事物养育了我,我舍不得丢掉大半生尚采而未炼的积累,也觉得不应该放弃理应报答的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良知。”这就是一直吸引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关注西藏,并用现实主义的画笔刻画西藏人民和自然风光的原因。
(吴端涛)
【人物档案】
潘世勋
193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50年入军事院校,1952年在沈阳军区战士文化读物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及绘画创作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李宗津、韦启美等大家,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由文化部选派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修。历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油画系主任、绘画材料工作室主任等职。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