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田金铎《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是田金铎以1985年首届体育美术作品展为契机而创作的一件雕塑作品,不仅在展览中荣获特等奖,还成为我国第一件永久陈列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公园——的雕塑艺术品,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带向了世界。雕塑中这位行走的女性形象是以当时获得世界竞走冠军的中国女子竞走运动员为创作原型。
田金铎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1983年的那次比赛,以及中国第一位田径世界冠军——徐永久。徐永久生长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县(今金州区)农村,自小在山野间奔跑嬉戏,不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吃苦耐劳、争强好胜的精神。1981年,女子竞走被正式列入全国比赛项目,徐永久由练长跑转为练竞走。徐永久经常每天走20公里,身上的衣服常常是湿透了还没有休息到等它干透,就又一次湿透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一年多后的第五届全运会上,她赢得了10公里竞走全国冠军。徐永久发出了冲刺世界冠军的宣言:“我是祖国第一批女子竞走运动员,决心在国际竞走大赛中,和世界强手比比高低,让我国五星红旗在世界田坛上高高升起。”
1983年,辽宁省女子竞走队的徐永久代表中国队参加在挪威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竞走比赛,赛场上,她不仅与队友一道获得女子10公里竞走团体项目冠军,夺取了“艾思堡恩杯”,又以45分13秒4的成绩,夺得女子竞走10公里第一名。这不仅是徐永久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我国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实现了中国在世界田径赛场上金牌“零的突破”。赛场上这些运动健儿激扬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振奋了国人,更点燃了田金铎的内心。他决定以辽宁省女子竞走队傲人的战绩和拼搏的精神为背景,用雕塑的形式再现运动员的赛场英姿。
在确定竞走运动员选题之后,田金铎得到当时竞走教练王魁的大力支持。他多次到辽宁体育馆观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与运动员进行长时间、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不仅熟悉了竞走知识、竞走运动员的最佳运动状态,更全面了解了这些运动员内在的信念、坚持与勇气,这正是他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徐永久、阎红这些冠军姑娘也到美术学院给田金铎当模特,做竞走姿势的分解动作,便于他更好地掌握与表现运动员动作。同时,田金铎还拍摄了很多体育运动的图片,以捕捉运动员的状态;翻阅体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多角度、全方位感受运动员的造型、动作与体态。在《走向世界》这件作品中,田金铎选取了竞走的瞬间动态,竞走姑娘贴身摆动的双臂、夸张扭转的胯部、从容自信的脚姿,如行云流水般被刻画在雕塑之中。艺术创作中,作者并没有执着于运动员的肌肉起伏感,而是注重把握形体流畅的韵律。整件作品艺术造型简练概括,形象地描绘了运动健将的形体特征;艺术语言高度凝练,营造出赛场竞技瞬间的动态美。田金铎不拘泥于细节的塑造,以表现运动的节奏与速度,这一紧张的运动状态也呈现出视觉的愉悦感。
创作过程中,田金铎先从十几厘米的小样入手,根据多方意见,反复修改、放大,几易其稿,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于1985年年初,完成了竞走女运动员立像。他有意把底座处理成“〇”形,突出中国田径在世界赛场上金牌“零的突破”。而“走向世界”的命名,既赞誉竞走运动员走向世界的荣耀,也期冀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在首届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这一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可以将它陈列在即将落成的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公园,并请中国奥委会代表国际奥委会授予田金铎“奥林匹克奖”,以表彰他用艺术作品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杰出贡献。这件作品最终被制作成2.2米高、400千克重的青铜雕像,由中国奥委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赠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体量与材质的再选择,更加凸显运动健儿的浑厚有力、英姿飒爽,凸显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豪迈。此后,日本札幌的“雕刻之森”美术馆,中国沈阳、阜新、深圳和广州的雕塑公园,也相继铸造了此像。《走向世界》于1987年在全国首届城雕作品评奖中获得最佳奖,1989 年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体育与艺术”奖,2001年再次获得为北京申奥举办的“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评委会特等奖、公众艺术奖及制作工艺奖。这座《走向世界》雕塑,反映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体育事业的巨大变化和中国体育走上世界体育舞台中央的巨大成就。
(韩圆圆)
【人物档案】
田金铎
193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县(现为鸡西市)。1955年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师从刘开渠先生。历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主任,雕塑系教授。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品有《稻香千里》《彭德怀在朝鲜》《4·12 纪念碑》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