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炼钢工人的劳动之美 ——广廷渤《钢水·汗水》

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工业发展,发掘工人的劳动之美和精神品格,塑造工人新形象,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创作取向,广廷渤的《钢水·汗水》正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炼钢工人的劳动之美 ——广廷渤《钢水·汗水》

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工业发展,发掘工人的劳动之美和精神品格,塑造工人新形象,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创作取向,广廷渤的《钢水·汗水》正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该作品常常被拿来与罗中立的《父亲》相比较,一个歌颂工人,一个赞美农民。

在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创作表现出塑造新时期中国劳动者的崭新形象的新趋向。在这种趋向引导下,广廷渤开始关注新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题材,并将艺术创作的关注点聚焦在炼钢工人群体上。炼钢工人们在炉前紧张劳动的场面,尤其是他们在劳动间歇时的各种动作、表情,他们全身的汗水和由此构成的各种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那优质的钢水就是用这汗水换来的”,这些细节成为作者的真切体会,由此,作者产生了要为他们画肖像的创作构想,并将描绘的中心放在那些给予作者深刻印象的生动细节上面。

为了进一步提炼艺术构思、搜集创作素材,作者多次前往大连钢铁厂体验生活,细心观察工人们劳动间歇时的各种场面。回忆起创作过程,广廷渤说:“以前常去炼钢厂,也曾被工人们炉前紧张劳动的场面所感动。但有一个场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炼钢间歇时的各种动作、各种表情,特别是他们全身的汗水和由此构成的各种细节。他们劳动、间歇,一动一静,犹如电影的慢镜头一般,异常清晰地将某些细节展现在我的眼前。”该作品几易其稿,才形成了最终的构思。作者决定采取超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钢水·汗水》集中描绘了四位炼钢工人劳动间隙休息的场景,并着重刻画中间端坐的青年炼钢工人的形象:他正襟危坐,目视前方,似乎正在歇息;因为炉前的酷热,他敞开工作服上衣,露出强壮宽厚的身体;汗水如雨一般从他的面庞、胸前、臂膀上流下,浸透穿在里面的背心;他的右手拿着一只破旧的茶缸,左手松弛地放在腿上;胸前的口哨表明了他高炉工长的身份。在这位年轻炉长的身后,作者还刻画了三位炼钢工人,右侧两位正在面对面愉快攀谈,其中一位也因为酷热将外套脱掉一半,背部的汗迹清晰可见;左侧这位工人则仰天痛饮,因为喝得过快,水从嘴角流下,与胸前浸透衣衫的汗水融为一体。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他们劳动的强度和辛苦的程度。整幅画面采取倒三角式的构图,并突出表现了前景中这位青年炉长的形象。画面构图层次分明、虚实相生,后面的工人饮水的动作以及正在攀谈的人物姿态,与前方端坐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张力,再加上冷暖色调的对比,以及细致入微的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钢水·汗水》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在于作者对细节的高度重视和精微刻画。在画面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炼钢工人,他们或歇息,或痛饮,或攀谈,身体在火红的炉光映照下已汗流浃背,汗水和炉光融为一体。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小至人物的眉宇等每一个细部,包括对青年炉长的背心因被汗水浸透已经贴到胸前皮肤上的描绘,也都做了细致的刻画,由此突显出工人的刚毅性格和拼搏精神,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讴歌了劳动的艰辛与工人的伟大。在画面中,作者对青年炉长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予以细致刻画,这双手与他的青年形象构成了极大的反差,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炼钢劳作的艰辛程度。通过对工人形象深入而真实的刻画,作者由此发掘出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给人们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变。

(郝斌)

【人物档案】

广廷渤

1938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81年调入辽宁画院任专职画家。曾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油画研究会会长、辽宁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