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我为祖国站岗守大门——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内容简介:
1973年12月,在北大荒当农工并参加兵团美术班业余创作的沈嘉蔚与李斌等人到乌苏里江畔采风,其间登上了边防站的瞭望塔,于是沈嘉蔚形成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以下简称《站岗》)一画的初步构思,并产生了很强烈的创作冲动。
内容简介:
1973年12月,在北大荒当农工并参加兵团美术班业余创作的沈嘉蔚与李斌等人到乌苏里江畔采风,其间登上了边防站的瞭望塔,于是沈嘉蔚形成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以下简称《站岗》)一画的初步构思,并产生了很强烈的创作冲动。我为祖国站岗守大门——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1973年12月,在北大荒当农工并参加兵团美术班业余创作的沈嘉蔚与李斌等人到乌苏里江畔采风,其间登上了边防站的瞭望塔,于是沈嘉蔚形成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以下简称《站岗》)一画的初步构思,并产生了很强烈的创作冲动。这幅画的构思、立意,得到了北大荒版画创始人之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创作学习班主持人郝伯义的积极肯定。之后,沈嘉蔚摆脱繁杂的兵团事务,在学习班里专心进行创作。然而,创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沈嘉蔚不曾接触过“戍边”题材,并没有足够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积累,导致素描稿不断地被否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兵团美术班里同一主题的画作被否定了二三十次。当时,刘宇廉正在创作《乌苏里渔歌》,他也同样陷入了构图困难的境地。于是,沈嘉蔚向郝伯义提出申请并得到同意,与刘宇廉一起,到边境线考察。这次考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仅收集到各种所需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当沈嘉蔚再次登上边防站的瞭望塔时,那种激昂的情感再次迸发出来。对于这种情感,他曾说:“前两次有过的感觉又出现了,而且非得在大架子上才有这种感觉,因为只有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才能构思出这幅画,也只有把这种感觉传给观众才能说这画成功了。这就是:在大架子上时,当你从望远镜里清清楚楚看到对方也在用望远镜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时,你便真正地、真切地感受到,你真的是站在祖国的大门口,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敌人的监视下,因此你身上肩负着祖国的尊严,这是多么光荣而又责任重大!在你的身后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八亿人民,这就叫《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并不是所有的人能真正体会这支歌的感情的!只有真正到过这最前沿的人才能体会到。因此我是感到自豪和幸福的。”
因此,沈嘉蔚返回学习班后,便很顺利地解决了《站岗》的人物形象、画面结构等问题,并且很快就从素描稿进入油画创作的阶段。然而,正当沈嘉蔚觉得自己顺风顺水之时,他发觉自己的油画技术并不能驾驭这幅画,创作几乎陷于停滞。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无能为力”“做不到”。在油画色彩、油画语言方面,沈嘉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这也是百年来中国油画发展史中的普遍问题。作为学习班负责人的郝伯义并不懂油画,没法具体帮助沈嘉蔚。于是,郝伯义一方面给沈嘉蔚施加压力,一方面“放任”他偷偷学习“苏修”的画册、画报,同时,还给学习班播放一些彩色纪录片,以提高学员们的色彩感觉。正是从一部彩色纪录片中,沈嘉蔚悟出了修改方向,最终完成色彩修改。
《站岗》一画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透视关系,即同时存在仰视视角和俯视视角。处在仰视视角的三位执勤的边防战士,属于典型的“高大全”样式,点明了“戍边”的主旨;而位于俯视视角的河对岸即苏联领土,则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处理成被乌云笼罩着的情景,从而阐明了“防修”的深层含义。
《站岗》一经展出,就红遍大江南北,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被印制成各种印刷品大量刊发,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成为当时标志性的美术作品。1982年,中国美术馆将一批画作逐级退还给画家本人,当《站岗》回到沈嘉蔚手中时,该作品已经严重损坏,直至1997年,沈嘉蔚才修复了《站岗》。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幅作品入围由文化部主办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 60年”展。
(陈都)
【人物档案】
沈嘉蔚
1948年生,上海人。知青画家。1970年作为知青到北大荒,后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四十二团宣传股美工。1974年创作的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同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中一举成名,成为1966年至1976年标志性的美术作品之一。代表作有《红岩》《西安事件》《红星照耀中国》等,在全国美展中共获奖五次。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