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暴风雨中展翅翱翔 ——潘嘉俊《我是海燕》

内容简介:

1972年,工程兵建筑团的小战士潘嘉俊完全没有想到,他创作的油画作品《我是海燕》后来会成为红遍中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青春记忆的美术经典。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暴风雨中展翅翱翔 ——潘嘉俊《我是海燕》

1972年,工程兵建筑团的小战士潘嘉俊完全没有想到,他创作的油画作品《我是海燕》后来会成为红遍中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青春记忆的美术经典。他创作的“海燕”,是一位在暴风雨中攀上电线杆检修通信设备的女话务兵,她勇敢、坚毅、乐观,充满了女性魅力。狂风中,女话务兵翻飞的军用雨衣像一对翅膀,烘托出她矫健的身姿,正如高尔基《海燕》中描写的一样,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这一女兵形象成为当时千千万万青年心目中的“女神”,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人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床头,以此激励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努力。

《我是海燕》创作于1971年秋天至1972年春天,当时24岁的潘嘉俊被调入广州军区,一边跟随美术学习班学画,一边跟随“海上军需服务队”体验生活。在面对狂风暴雨习以为常的海岛上,由电线杆串联起的通信设备成为连接海岛与大陆的“生命线”,通过它们,可以“将电话通到党中央,通到毛主席身边”。潘嘉俊正是在海岛上看到通信战士在风雨中检修、维护通信设备,感受到他们的辛劳与敬业后,确定“战士抢修电缆”这一绘画主题的。

第一稿“海燕”表现两个年轻人在海边礁石上检修海底电缆,然而这一思路并未在学习班中通过,原因是“修电缆”行为太过专业,无法获得大众理解,但描绘“通信战士”的主题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潘嘉俊在这一稿基础上重新修改,借用话务工具,请创作班战友当模特,爬上电线杆做修电缆的动作,从而进行写生。为了表现出被雨淋湿的军装,潘嘉俊自己穿上军装,用水淋湿,然后让战友们拍照记录。画面主角选择女性的灵感则源于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表现出女性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昂扬斗志与奉献精神。

潘嘉俊以当时流行的笔法与形式描绘了在风雨中抢修通信电缆的女战士形象。她的身形几乎占据了画面尺幅的四分之三,面庞饱满红润,大腿粗壮健硕,左手扶通电工具,右手持电话,眼神坚毅,面露自信的微笑,仿佛是抢修好电路后自信地向“总部”汇报情况。海岛上风雨交加,女战士攀上木质电杆,高空中的她全身湿透,外套随风向后扬起,背景中的树木呈东倒西歪状,潘嘉俊以此来衬托天气的恶劣以及女战士的勇敢。此刻,她就是高尔基笔下在暴风雨中展翅飞翔的“海燕”!为了突出“海燕”的高大与光辉形象,潘嘉俊采用了仰视视角,女战士在高高矗立的电杆顶部,让观者从视觉效果与心理上同时产生崇高感与敬佩感。

在《我是海燕》中,潘嘉俊描绘的是他切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他还以此为象征,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通过“风雨”与“女战士”完美地结合起来。女战士被喻为“海燕”,她同样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千万女同胞的缩影,也象征着年轻的共和国;暴风雨则暗喻束缚女性的封建枷锁,同时也是国际敌对势力的化身。“海燕”不惧暴风雨,攀到危险的高处,依然斗志昂扬、充满干劲,代表着新生的共和国无惧任何敌对势力,势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由于描绘的是暴风雨场景,加之女战士身穿军装,整个画面偏冷色调,但潘嘉俊通过对“海燕”身体美的刻画以及“凌空”仰视的视觉感受,体现了“红光亮、高大全”的典型特征。画名《我是海燕》来源于通信兵“作业”暗号的其中一种,即通常在检修电缆时的通话暗号,如“我是长江”“我是黄河”等,而潘嘉俊描绘的当时的广州军区面对大海,“我是海燕”作为女战士的通信暗号,无比切合实际情况。

《我是海燕》成功刻画了保卫祖国边防的女战士形象,加之由《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争相发表,还被印刷成宣传画、邮票等大量发行,此画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并先后到多个国家展览,影响了之后诸多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路与作品立意,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富有时代特征的经典之作。

(刘娜娜)

【人物档案】

潘嘉俊

1947年出生于广州。1968年应征入伍,服务于部队文工团及文化新闻机构,主要从事美术创作与美术编辑工作。1988年转业,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职,历任广东省美协秘书长、专职副主席等职,2007年退休。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