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美术记忆】机车大夫,工匠精神 ——卢沉《机车大夫》
内容简介:
如今我们出行能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汽车、火车、飞机,特别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速铁路,时速最高超过300公里,让国人出行越来越便利。
内容简介:
如今我们出行能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汽车、火车、飞机,特别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速铁路,时速最高超过300公里,让国人出行越来越便利。机车大夫,工匠精神 ——卢沉《机车大夫》
如今我们出行能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汽车、火车、飞机,特别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速铁路,时速最高超过300公里,让国人出行越来越便利。殊不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运输主要依靠修复已有旧机车,1957年才开始生产新的蒸汽机车,且技术不够稳定。因此,有一个特殊的工种叫“机车大夫”,他们是铁道线路上的维修工人,是专门给机车“看病问诊”的“医生”,他们排除并修理机车的“毛病”,以保证机车安全运行。从20世纪 50年代至今,“机车大夫”就一直是铁路行业中关键人物,他们常常面临不同的技术挑战,在实践中娴熟掌握检修工作,在摸索中不断提高检修效率,并与工程师一同突破技术瓶颈,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机车大夫”。卢沉的《机车大夫》以全国劳动模范、北京长辛店机车厂的陈发为原型。陈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被同事称为“机车大夫”,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 1959 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群英会。当时有《一个纯粹的人》等文章报道他的先进事迹,赞扬他刻苦钻研的精神,邓拓也曾写《“机车大夫”颂》称赞陈发。
在构思《机车大夫》时,卢沉收集了很多素材,并拍下许多铁道和铁路工人的照片作为参考。他笔下的人物生动、真实、朴素而自然。画中有老、中、青三代机车工人共8人,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每天都跟锅炉、蒸汽机、车架等部件打交道,在机车内外进出,争分夺秒地解决机车故障。他们不时要钻地沟、上车头,忍受着逼仄的空间和高温的锅炉,衣服上、手上也蹭得全是煤点、油迹和泥浆。
在画中,卢沉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们工作时的场面,而是表现他们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时刻。画面以巨大的机车车轮为背景,暗示他们的工作地点和对象。他们聚拢在一起,目光看向画面左边不远处,前景白烟缭绕的铁轨使人联想到汽笛响起、一辆机车缓缓离开的场景,那正是他们刚刚修理完毕的机车,现在已经正常运行。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的学徒,他们都面露微笑、情绪昂扬,满意且自豪地注视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人在意工作的疲惫和衣物上的污渍。这些平凡的机车工人身上,突出体现着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也代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传达出对劳动的热情和对工作乐观积极的态度。
《机车大夫》是卢沉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画面中体积、空间、透视等关系的处理体现了卢沉对西方素描、明暗画法的掌握,也是他捕捉人物个性、创作人物典型、展现机车工人精神面貌的基础。作品人物轮廓以方折笔法勾出,突出工人高大、坚实的身躯,尤其是中间穿着白衣的老师傅陈发,他站立在中心,宛如一座丰碑;机车工人们的衣服以皴擦和染法相结合的方法描绘,生动地表现出布料的坚硬质地和上面留下的污痕,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们的质朴精神;背景中鲜艳的红色车轮与前景人物形成强烈对比,人物前景缭绕的白烟成为画面中的“留白”,使画面的节奏更舒缓,也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有意犹未尽之意。
1964年9月,《机车大夫》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获得全国广泛认可,同年6月《美术》杂志刊登王靖《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新收获》一文,认为此画是一幅既逼真表现工农兵形象,同时又反映时代人物精神的优秀作品。2001年,《机车大夫》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览并被编入《百年中国画集》,2018 年在“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中展出。
(周方涵)
【人物档案】
卢沉
1935—2004年。江苏苏州人。早年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2 年入中国工人出版社任美术编辑。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1973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立第一工作室。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