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踏遍千山,寻找资源——刘子久《为祖国寻找资源》

内容简介: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而建设这些基础工业,都要有资源的保证。为此,用最短的时间探明急需的矿产储量,就成为新设的地质部的首要任务。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踏遍千山,寻找资源——刘子久《为祖国寻找资源》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勘探更多的矿产资源,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解决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等资源问题尤为重要。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任命突破重重障碍辗转回到祖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为部长,开始在组建机构、调集队伍、培训人才等方面开展大量开创性的工作。1952年11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质计划会议,会议期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到会做了重要讲话,指出为了适应国家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地质工作也要进行一个大的转变,由从前做多少算多少,转变为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时间以内,探明一定的储量”。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而建设这些基础工业,都要有资源的保证。为此,用最短的时间探明急需的矿产储量,就成为新设的地质部的首要任务。1953年,“一五”计划一开始,国家立即大量增加对地质勘探的投入。全国地质计划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地质工作开始大转变。可以说,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随着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地质工作呈现出巨大活力和战斗力,也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许多表现勘探的画作,其中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不仅缘于刘子久精湛的技法,更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刘子久在1916年考取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高等专科班,主修地质专业,他曾作为地质测量人员对燕山地带进行过长期的勘查。除了科学绘图之外,他也创作一些写生作品。新中国成立前,刘子久的作品多是讲究笔墨意境的文人画一派;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国画家纷纷响应号召,变革国画,表现现实生活,画真山真水。刘子久顺应这种变革,先后创作了《支援前线》和《给军属拜年》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获得一致好评。虽然他的作品画面并没有摆脱文人画的限制,山水是文人的,只是添加了新中国的现实内容,但是在新中国国画变革运动与写生运动的影响下,刘子久也在努力寻找自己擅长的题材。

1954年,刘子久开始画《勘探队》的画稿,构思勘探题材作品,两年之后,完成《为祖国寻找资源》,随后,《美术》杂志发表了这件作品。刘子久有着深深的地质情结,受到新中国成立后捷报频传的地质勘探工作的感染,他心潮澎湃,提起画笔创作这一作品。刘子久在画中一共表现了三组人物,两名扛着标旗的勘探人员走在前面,他们似乎在回头招呼后面的同事;第二组人物相互帮助,搀扶前进;第三组人物从深谷中走出来,他们扛着观测三脚架,或仰首前瞻,或侧目环视,或回顾深谷。

荒野勘探异常艰辛,很多纪实报道都提到了勘探人员风餐露宿,缺水少食,往往跋涉数十公里而不见人烟,甚至会受到野兽的威胁。但是在刘子久的笔下,我们看到他们神态自若,仿佛他们既是这片山野的主人,又是审美的主体,他们赋予了祖国未勘探之地特殊的审美情感。不同于古代山水中的文人高士,新中国山水中出现的人物往往是工农兵的形象。刘子久结合他早期勘探时的山石画法,从传统山水画的表现题材和表达手法转而走向生活。

(丁澜翔)

【人物档案】

刘子久

1891—1975年。天津人。1920年毕业于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并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画。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国画导师,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1949年后曾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